为学为师 | 张雷声:师德是教师的灵魂

2025-10-21 23:04:15 12阅读

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灵魂。它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可以概括为“爱岗敬业、业务精湛、言传身教、热爱学生”16个字,其涵义是深刻的。这16个字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的遵循就表现为教师的教风。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良好的师德风范塑造了一个好老师的形象。

对于师德,并不是作为老师就都能理解、也都能具备的。我 19 岁高中毕业后,作为插队知青成了一名农村小学教师。那时,我只知道教师是天底下一个最光荣而崇高的职业,但并不懂得其内在的涵义,更是对如何当好农村小学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一无所知。当时,农村小学师资缺乏、教学硬件简陋,对于老师来说,不仅什么课程都要能教,而且还必须担任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复合班”教学。年轻的我只是意识到,老师懂得的知识越多就越能使学生信服。在后来几十年求学和从教的道路上,我逐步地对师德的涵义有了一些认识和理解。

爱岗敬业是师德的首要内容。大学求学期间,我的导师张自强教授平日里经常教导我们,师范生要具备当老师的好素质,要练就善于教学、乐于教学、安于教学的好本领,要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是我们那个年代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是,对“爱岗敬业”的真正涵义,我们并不完全懂得。记得有一次,张老师病了,但他带着病痛坚持给同学们上《资本论》专业课,课堂上突然晕倒,苏醒后依然坚持讲授到下课,让同学们非常感动。我们的前辈老师们以他们在教师岗位上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岗敬业的涵义,让我们明白,爱岗敬业是事业心、责任感,是奉献人生、服务社会,体现的是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

我在中国人民大学从教37年,直至2024年退休。在从教的道路上,靳辉明先生、马健行先生是我的学术引路人和人生道路上的领航人。我跟着靳辉明先生论证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增设,探讨学科增设和建设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创立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见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成长,也在其中贡献自己的力量。靳辉明先生沉稳睿智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功底深深地影响了我,促使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在推进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中坚持不懈。马健行先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的专家,我跟着他做课题、参与问题的讨论、写作论文。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在马健行先生的带领下,我们研究垄断资本问题,合作完成了《垄断资本概论》这本学术著作,我的名字第一次有幸能够写在学术著作的封面上。这部学术著作获得了两个奖:一个是教育部首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个是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马健行先生豁达恬淡的心境和对学术执著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促使我在从教道路上不断地追寻如何精于“传道授业解惑”。虽然两位先生已经离我们而去,却留下了做人做事的无尽宝贵财富。业务精湛是师德的基本要求,言传身教是师德的重要表现。我深深地认识到,在学科知识的拥有方面如何做到“博”和“新”,在本、硕、博的教学方面如何做到“精”和“准”,在研究生的指导方面如何做到“真”和“实”,都需要老师不仅有深厚的学术功底,还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这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

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和灵魂。追求人格平等,是大学生强烈的心理意识之一,他们推崇“师生也是朋友”的观念。热爱学生必须尊重学生,我们不能因为在课堂讨论或课后答题中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而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学生。我从数十年的育人中认识到,要想在师生之间架起信任的桥梁,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就必须以循循善诱、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必须有“师爱”,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师德是一种实践精神,它体现在老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并且会内化为老师的真正意识,从而升华为老师的人格魅力。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