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文旅市场的10个反常现象
文商旅&农文旅场景创新与内容运营深度考察游学推荐:10月27-29日(可在文章尾部查看详情)
2025已过三分之一,从年初开始,文旅市场展现出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反常现象,这些现象不仅挑战了我们对传统旅游的认知,也预示着文旅产业发展的一些未来新趋势。那么文旅市场有哪些反常现象呢,据我观察有这10个反常现象。(本文为个人观察,仅供参考)。
01
县域旅游和小镇旅游经济爆发崛起
今年文旅市场出现一个显著现象:县域旅游的吸引力已然超越一线城市,县城旅游消费增速高达 41%,是超一线城市的 4 倍。后疫情时代,县域及小镇旅游的崛起,本质在于消费理性化趋势,以及文旅资源从需求端到供给端的深度重构与相互共振。
需求端层面,游客已从 “打卡式观光” 转向对性价比与生活烟火气的追求,社交媒体亦进一步放大了下沉市场的独特 IP 价值;供给端方面,县域经济转型推动文旅基础设施升级,高铁交通网络与相关政策扶持则加速了城乡间资源的高效流动。
以五一假期为例,荣昌城区累计接待游客 234.5 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 168.2%;康县青龙山旅游度假区单日接待游客达 3.8 万人次,带动全县旅游综合收入 2.74 亿元,同比增幅 56.6%;县域酒店预订量同比提升 47%,安吉、婺源等热门县域的订单量平均增长 36%。不过当前县域旅游也呈现两极分化态势:网红热门县市面临服务超载与生态承压的问题,更多县域及小镇则仍需突破同质化发展的瓶颈。
02
文旅的爆点不在“高大上”,而在普通人的“生活叙事”
文旅领域的引爆逻辑早已突破传统,不再聚焦 “高大上” 的业态,而是扎根于普通人的 “生活叙事”。像 “村超” 展现的是乡村里的生活与活动场景,“晓华理发店” 折射的是日常市井生活,“荣昌卤鹅” 则承载着当地的饮食日常 —— 正是这些普通百姓朴素平常的 “生活叙事”,成功点燃了地方文旅热度。
再看景德镇,下岗女工创办的 “碎瓷重生” 工作坊,单日预约量突破 3000 人;成都某茶馆推出 “退休教师早课” 项目,游客支付 58 元就能体验茶馆里的数学课与方言评书。这类饱含真实生活质感的体验式消费,不仅超越了传统景区门票的价值,还让游客停留时间增加了 4.8 小时。还有苏州弄堂里的裁缝铺转型为旗袍剪裁体验馆,城市退休公交司机设计的 “消失的站牌” Citywalk 路线,同样赢得游客喜爱。旅游正逐步融入当地生活方式,这表明文旅爆点正从景观奇观转向生活体验,72% 的 Z 世代更愿意为 “可参与的烟火气” 付费。
03
文旅硬件过剩与内容产能不足
当前文旅行业还存在硬件过剩与内容产能短缺的矛盾,这直接导致同质化热潮与体验需求饥渴的并存局面。全国超过 80% 的文旅项目依旧在沿用古城、玻璃栈道、网红打卡墙等常规模式,而游客对沉浸式剧本游、非遗工坊这类特色项目的需求却增长了 370%。像张家界大庸古城这类投入数十亿的 “仿古类” 景区,日均接待游客不足 50 人;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景德镇手工制瓷体验馆的预约已经排到了 2026 年。
一方面,同质化景观使得全国超过 2800 个古城古镇中半数处于空置状态;另一方面,文化沉浸体验产品存在 2800 亿元的消费缺口,非遗研习课程的供给不足率更是达到 42%。
04
传统旅行社消亡与“个体导游复兴”
当前旅游市场的现状,集中体现为传统旅游服务模式的崩塌与个体服务价值的凸显。明明旅游需求这般旺盛,旅行社行业却陷入系统性衰退 —— 全国百强旅行社存活率仅 22.7%,标准化旅游产品的退单率更是攀升至 43%。这场危机的根源,或许在于旅行社所依附的 OTA 平台垄断了 75% 的标准化产品交易,而这类产品与消费者对深度化、个性化文化体验的需求严重不符。
反观独立导游群体,他们凭借三大创新突破了行业壁垒,具体包括知识资本变现、技术赋能获客与场景融合创新。例如北大哲学系毕业生开发的《庄子巡游路线》,不仅提升了研学产品的附加值,订单排期更超过 6 个月;个体导游借助短视频直播实现客群精准触达,时薪已突破 2000 元;而茶道评书、古建剧本游等复合型体验产品,复购率更是高达 71%。
05
网红景区复游率小于“原始景区”
当前旅游语境中,越具 “原始” 特质的旅游形态,往往越显 “先进”。短视频种草带动的网红景点,生命周期已从 2020 年的 18 个月大幅缩减至 2025 年的 3 个月。而黄山脚下的碧山村,拒绝大拆大建,善用 “绣花” 式匠心,依山就势、因地制宜,于细节处 “绣花”,勾勒出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图景。它的 “无景点化” 目的地,因留存了原始农耕生态,既留住了乡愁,也留住了游客,年度复游率达 57%。
另有一批蕴含 “原始” 元素的景区,比如乌镇、徽州古城,通过 “文化 + 业态” 的融合模式提升复游率。戏剧节、非遗工坊等动态内容,让游客停留时长延长至 3.2 天,二次消费占比超过 60%。因此新景区的打造,或许需借鉴这种 “原始” 回归模式,从一次性流量收割转向体验深耕,与游客建立深度情感联结。
06
文旅“重资产泡沫”与“轻内容觉醒”双向震荡
一方面,过度依循地产开发逻辑的文旅项目正面临债务困局。例如西南某县曾耗资 2.3 亿打造 “全息古城”,运营仅半年复游率便不足 10%,这一案例恰恰印证了 “硬件堆砌 + 概念炒作” 模式的失灵。所谓 “重资产泡沫”,具体体现为虚构文化标签的概念泡沫、盲目举债开发的投资泡沫、粗制滥造的建设工程泡沫,以及依赖斥资投流的运营泡沫 —— 这背后折射出的,正是过度依赖硬件与硬性投入、却忽视内容创新的模式困境。事实上,由 “重资产泡沫” 催生的文旅地产供给已严重过剩,去化周期已延长至 8.3 年。
另一方面,如何盘活重资产也引发了市场层面的深度思考。当前 “轻内容觉醒” 正推动文旅产业链从 “地产金融化” 转向 “文化资本化”,产业发展随之经历 “断裂式重生”。无论是借助沉浸式体验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还是转型康养旅居,亦或是融入夜间经济等兼具数字化与生活化的文旅变革,最终都在推动文旅实现从眼球经济到心智经济,再到生活方式的价值回归。
07
旅行祛魅与仪式感重构的新消费主义
新消费主义不仅是推动旅行祛魅的力量,也为旅行仪式感的重构埋下伏笔。传统 “打卡式旅游” 的满意度已跌破 30%,而贵州侗寨推出的 “一生必织的侗布” 等文化仪式设计,让游客停留时长提升 3.2 倍。数据显示,具备完整叙事线与仪式感的旅行,其记忆留存率能提升至 89%。又如挪威特罗姆瑟的 “极光契约”,其 “仪式感” 体现在游客需完成 3 天萨米族生存训练,才能获得专业摄影师陪同的极光拍摄资格,客单价高达上万美元。
从这些现象中不难发现,一方面是社交媒体滤镜与标准化产品引发的 “旅行祛魅”,另一方面是年轻人通过创新实践重新构建旅行仪式感。这映射出 Z 世代对抗消费主义异化的集体智慧,进而催生出 “反消费的消费市场”。例如年轻人借助 “厕所打卡法”、“丑照大赛” 等行为艺术,消解消费等级制度;旅行收纳袋与分装瓶销量激增 370%,这正折射出 “该省省该花花” 的新消费理念。与此同时,“摆摊式旅行” 也逐渐流行,折叠桌搭配收款码的轻资产组合,让 60% 的青年尝试以摊养游。旅行摆摊者还开发出 “火锅底料耳环”、“园林窗花书签”、“胶囊露营” 等地化产品,借助 “故事换物” 市集实现文化嫁接与社交裂变。
08
地域文旅个性化发展趋势:越是在地文化越具全球化
在地文化的独特性越强,其全球化价值往往越显著。在地性与全球化的碰撞交融,使得地域文旅的个性化发展趋势日渐突出。对地域个性化文旅而言,“越是地域的,越是中国的;越是中国的,越是世界的”,这一规律的背后,正是全球化深入推进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复兴。
以紫鹊界梯田为例,它通过参与世界级的 “农耕文化交流互鉴大会”,吸引了国际组织代表、驻华使领馆外宾及国内外学者齐聚一堂。各方围绕紫鹊界在景观形态、文化底蕴等维度的独特价值展开深度对话,而古老的梯田、淳朴的村民、葱郁的森林、错落的村落…… 共同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生态图景。这不仅赢得了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更让 “农文旅” 融合的旅游模式释放出国际吸引力,日均接待外国游客超 200 人。
地域文化与全球化交融的案例还有不少:重庆火锅底料借助分子料理技术提炼出 “麻辣素”,并将其转化为米兰时装周的香氛装置艺术,成功实现了味觉符号向视觉艺术的转译;泉州蟳埔簪花围则把闽南渔家女的传统穿戴习俗打造成 “新国潮” 符号,依托社交媒体传播,吸引了 450 万游客到访,相关文化符号更成功输出至 30 多个国家。
09
反向旅游正在成为一种新潮流
反向旅游的内涵有两重体现:既是人们错峰出行的旅游新趋势,也是一种与传统热门旅游路线截然相反的旅行选择。人们不再执着于过度商业化、人潮拥挤的热门景点,转而选择相对冷门却兼具独特风光与文化底蕴的目的地。这些地方或许从未跻身大众旅游的 “必游榜单”,却凭借原始的风貌、纯粹的氛围与宁静的环境,吸引着渴望新鲜体验的旅行者。
这一趋势的兴起,背后有着多重驱动因素。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提升与旅游观念迭代,越来越多人开始追求深度游、文化游与体验游 —— 他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浅尝辄止,更渴望深入探寻目的地的历史脉络、文化肌理与风土人情。而反向旅游恰好契合了这一需求,让旅行者得以走进那些被忽略的小众之地,体验更地道、更真实的当地生活。
另一方面,热门景点的拥挤人潮与过度商业化,也让许多旅行者感到疲惫与失望。在人头攒动、商业气息浓重的环境里,人们很难真正体会到旅游的本真乐趣。反向旅游则恰好提供了全新选择,让旅行者能在静谧的氛围中,享受旅游带来的放松与惬意。
10
旅游“搭子文化”悄然兴起
旅游搭子文化正悄然兴起,核心体现在年轻人对性价比与体验平衡的追求上。他们通过拼房、拼车等形式降低出行成本,推动旅游业从高端定制向 “轻奢平价” 方向转型,民宿、共享交通等共享经济业态亦随之加速渗透。
旅游搭子文化还在催生文旅产品的服务创新:例如通过性格测试、兴趣爱好匹配筛选旅游搭子,并衍生出吃饭搭子、摄影搭子、汉服体验搭子、剧本杀搭子、自然徒步搭子、冥想疗愈搭子等细分类型。从本质上看,搭子文化是 “旅游 + 消费分摊 + 社交” 的融合业态,既降低了旅游成本,也帮助缓解了城市青年的社交孤独感。
值得注意的是,搭子文化并非局限于青年群体,还在逐步向中老年延伸,进而带动疗愈类、旅居型旅游的兴起。部分景区已顺势推出 “搭子专属票” 及圈层主题活动(如动漫主题拼团游、旅居拼团等),以此吸引客群、打造情感 IP。可见,旅游搭子已然成为未来文旅发展的新赛道。
结语:
上述这些看似反常、充满矛盾的文旅消费现象,本质上反映出文旅市场需求已迈入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 “自我超越与自我实现” 阶段(契合第四消费社会的特征),但多数文旅产品供给端却仍
停留在满足 “生理需求” 的标准化模式层面。这种矛盾的核心,正是游客需求与旅游产品供给的错位 —— 随着 “硬件堆砌” 的投资逻辑失灵,在地文化、新消费主义、精神满足等新维度,正逐步重塑文旅行业的运行规则。
从这些反常现象中,同样能窥见文旅行业未来发展的新机遇与新趋势。那些能从 “反常” 现象中洞察文旅发展本质规律、且
勇于创新的主体,若以战略定力深耕文化内核,以创新基因拓展体验边界,终将在文旅产业的变革跃迁中,收获由人文温度、数字动能与生态韧性共同铸就的可持续发展红利,绽放出独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光彩与产业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