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枣强蝶变:从默默无闻到国家园林县城的绿色征程

2025-10-26 01:05:18 4阅读

从曾经的“风起黄沙漫天”到如今的“公园遍布、绿意满城”,衡水枣强县用十余年时间完成了一场令人惊叹的生态蜕变。

漫步在河北衡水市枣强县的街头,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已成为现实。绿树成荫的街道、波光粼粼的湖泊、星罗棋布的公园,处处展现着这座小城的生态魅力。

然而谁能想到,这片如今被称为“国家园林县城”的土地,曾经饱受风沙与水污染之苦。

枣强县生态建设历程_衡水枣强县国家园林县城_枣强新闻

2020年1月,枣强县入选2019年国家园林县城

01 辉煌成就

2020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正式通知,枣强县入选2019年“国家园林县城”,标志着枣强县正式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这一荣誉不仅是对枣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最高认可,更意味着它成为了衡水市首个获此殊荣的县城。

成功的背后,是一系列硬性指标的支撑。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枣强县城园林绿地面积已达到581.23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89平方米,县城建成区绿地率36.67%,绿化覆盖率41.39%。

这些数字不仅远超国家园林县城标准,更是枣强生态建设最直接的体现。

02 发展历程

枣强的绿色转型并非一蹴而就。2014年,它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2015年,获批省人居环境进步奖;2016年,被授予全省首批“十佳洁净城市”第二名。

每一步都坚实有力,为2019年的国家级荣誉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这场生态建设中,枣强县投入资金30亿元,大力推进园林绿化工程,不断优化城市绿地布局,增加城市绿量。

从2014年起,枣强县围绕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绿化品质,多措并举、多方筹集资金近30亿元,为县城园林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03 规划引领

枣强县的绿化建设有着科学的规划蓝图。按照“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的规划理念,枣强县精心修订了《县城绿地系统规划》《县城绿道绿廊系统规划》等专项规划,大幅度提高绿地比例。

在规划引领下,枣强县形成了“两河、两湖、四廊、多园”的整体布局。

“两河”指沿索泸河、卫千渠布局城市南北向绿色廊道和滨水休闲绿带;“两湖”指利用索泸河沿线低洼地带布局城市内湖,结合内湖建设南湖公园、北湖公园。

“四廊”指建成了城西索泸河生态走廊、防护绿地生态走廊、城中卫千渠生态走廊和城北防护绿地生态走廊;而“多园”则指已建成森林公园、董子公园、移民文化园等十座大型公园,并按服务半径布局建设了多个街头游园。

04 以水为脉

枣强县充分发挥卫千渠、索泸河穿城而过的独特优势,建湖留水、依水造景、联景成园,打造自然、亲水的魅力景观带。

沿卫千渠,规划建设了龙湖公园、滨河公园、休闲广场,设置了花前月下景区、欢乐家园景区、伊林垂钓景区、琴键树阵景区四个板块。

总长度2000米、总面积17.1公顷的卫千渠南段、北段带状公园工程,将整条河流沿岸植被浑然一体,把南渠公园与北渠公园打造为县城滨河走廊。

沿索泸河,规划建设了总投资4亿元的“一河两湖”景观带,一期占地18.55公顷的索泸公园、二期占地35.33公顷的南湖公园、三期占地24.69公顷的北湖公园均已对外开放。

05 文化铸魂

在生态建设中,枣强县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在园林景观中体现董子、移民等标识性人文元素。

董子公园占地14.46公顷,以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为本,建成了融合园林、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董仲舒艺术碑廊以儒学文化为主线,以书法石刻展示为主体,收藏多名当代书画名家的作品。

移民文化园占地3.66公顷,设置问祖礼拜区、礼德怀古区、幽谷寻宗区、枣林探源区、原著生活体验区和传统民俗展示区六大主题区。

大原书院占地3.58公顷,采用古典园林风格布局,通过国学经典与礼仪展示,传承枣强传统文化精髓。

06 管理维护

城市三分建、七分管。枣强县在加快提升县城建设水平的同时,积极探索“大城管”模式,成立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由城管、园林、工商、交通、公安、社区等多部门联合执法,实施网格化管理,并研究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以及精细的责任考核体系。

枣强县专门成立了“女子执法中队”,实行“刚性管理、柔性执法”。同时,将城市管理向乡村延伸,通往县界的7条风景线以及沿线11个乡镇的171个示范村,全部纳入城市保洁管理范围。

07 生态修复

枣强县的生态建设脚步从未停歇。2024年,枣强县八景生态公园(生态修复)项目入围首届河北省40个城市更新范例名单。

该项目位于索泸河枣强县城段,曾经因废旧河道管理缺失,居民随意盗挖河道取土、倾倒生活用水,造成水土流失,污染严重。

枣强县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为抓手,实施八景生态公园(生态修复)项目,打通城市发展“绿脉”。

该项目总长4.4公里,以八景寻迹为主题,用绿道串联主要景观节点,通过广种适生树木、草地和花卉等方法,整体打造自然宜居、功能完备的河道生态体系。

08 产业转型

在推进生态建设的同时,枣强县也没有忽视产业发展。位于枣强县的衡水创新港以高质量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全面转型、绿色发展、创新引领、跨越提升”的思路,构筑产业转型升级新高地。

衡水创新港围绕京津创新链布局本地产业链,绘制“产业图谱”,开展精准化、多元化招商。重点引进电子信息、工业设计、物联网等领域项目,梳理上下游关联企业及标杆目标,精准对接需求,吸引产业链配套企业入驻。

枣强县还聚焦复合材料产业高质量集聚集群发展,依托省复合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精心谋划打造了集采共享、制造共享、服务共享、创新共享“四大共享智造平台”,实现技术、设备、服务有效整合。

从曾经的棚户区、沙土岗、破河滩,到如今土地价值最高、环境最佳、人口聚能最强的生态新城片区,枣强县的蜕变印证了一个道理: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如今,这座位于华北平原的小城,正以“绿、水、文”三大元素为特色,书写着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崭新篇章。

(智慧中国 张皓则)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