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续章666任务,你觉得谁最名不副实?
传奇续章666任务,你觉得谁最名不副实?
“武庙十哲”的入选条件非常高,连卫青、霍去病都没有入选,足以见得它的门槛之高!
唐朝是个崇尚武功的朝代,不但名将辈出,连文人士大夫都向往驰骋沙场的生活,比如“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李贺,“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李白,似乎人人都渴望都战场建功立业。
不仅民间拥有浓厚的尚武习俗,连居庙堂之高的帝王对名将都厚爱有加。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表彰追随自己打天下的功臣,专门设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到唐玄宗时期,他效仿曾祖父的做法,为姜子牙设立“武成王庙”,再从周朝到唐朝开元十九年(前后1777年)里挑选出10位历史人物,把他们请入武成王庙配享姜子牙左右。
十位历史人物分别是:秦国武安君白起、汉朝淮阴侯韩信、蜀汉丞相诸葛亮、唐朝卫国公李靖、唐朝英国公李勣;汉朝留侯张良、齐国大司马田穰苴、吴国名将孙武、魏国西河郡守吴起、燕国名将乐毅。他们之所以能够获得唐玄宗的青睐,获得配享姜子牙庙宇的至高荣耀,与他们生前的劳苦功高密切相关。
01战神白起白起是秦国百战百胜的战神,不少战国名将命丧他手。秦国之所以能够强大,主要依靠白起和秦宣太后(芈月)密切配合,通过远交近伐的手段屡立奇功。先是伊阙之战,白起荡平韩魏24万大军,再就是郢城之战差点把楚国灭掉,最后在长平之战中,彻底把赵国的主力摧毁。根据史书记载,白起一生为秦国攻打下70多座城池。秦国之所以强大,白起居首功。
02兵神韩信韩信这位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有关他的传奇故事实在太多。作为辅佐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的三位功勋之一,韩信的用兵之道向来是兵家的必修课程。平心而论,韩信的功劳要远远超过萧何和张良,还定三秦、灭魏破代、东征齐赵,最后垓下决战上演“四面楚歌”,帮助刘邦彻底解决最大的对手项羽。
03五丈原诸葛亮相对于其他九人来说,诸葛亮是武庙十哲中唯一不懂兵法的人。那些出祁山、借东风的历史典故,往往有很大的水分。诸葛亮能够位列“武庙十哲”,不是凭借显赫的武功,而是他那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在皇帝眼中,大臣有没有能力是次要,是否忠心才是最重要的事。
04卫国公李靖李靖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之一,作为唐高祖和唐太宗两朝元勋,李靖为李唐江山的贡献,怎么形容都不足为过。唐朝建立的过程中,多次决定性战役都是李靖的功劳,消灭萧梁、平定辅公祏、远征东突厥、西征吐谷浑,其他小规模战役也不在少数。后人实在太崇拜他,干脆把他神化成封神演义里陈塘关总兵和托塔李天王李靖。
05英国公李勣说起李勣,知道的人并不多。要是说徐茂公,实在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徐茂公由于深得李渊赏识被赐姓李,从此改名叫李勣。早年,李勣投靠瓦岗寨,后来归顺李世民,他的功劳贯穿太祖、太宗、高宗三朝。他帮助李靖平定突厥作乱,为李唐江山开疆拓土立下很大的功劳。公元667年,唐朝与高丽关系决裂,年事已高的李勣不辞劳苦,亲自帅领大军配合薛仁贵东征高丽。
06留侯张良张良和韩信、萧何并称汉初三杰。刘邦曾感慨说“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的功劳和计谋不必多说,张良的过人之处是他会做人,刘邦当上皇帝后怀疑过很多人,但他从没有怀疑过张良。因为张良在建立汉朝的过程中,经常给刘邦出谋划策、良言相劝。
07齐国田穰苴历史是这样评价田穰苴,说他是继姜子牙之后,最优秀的军事家。十分可惜的是,田穰苴有姜尚的才华,却没有姜尚的好运气。他曾帮助齐国挫败晋国和燕国的攻伐。史书上对田穰苴的战功记载不多,但他在姜子牙《太公兵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增补完善,撰写出《司马法》成功入选武经七书。
08兵圣孙武孙武拥有“百世兵家之师”和“东方兵学的鼻祖”的称呼,由他撰写的《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是历代将领的必读名著。孙武经过伍子胥的举荐,带上自己的兵法十三篇,被吴王阖闾任命为将军,主导吴楚柏举之战,亲率吴国士卒大破楚国,一路所向披靡占领储都城郢城,楚国因此差点灭亡。
09全才吴起吴起在历史上以改革家著称,实际上吴起还是一位军事家,他曾写过一本《吴子兵法》,与孙武合称“兵家二圣”。吴起先后在鲁国、魏国、楚国谋职。在鲁国时,帮助鲁穆公挫败齐国的入侵;在魏国时,又帮助魏文侯主动进攻秦国;在楚国时,辅佐楚悼王大刀阔斧进行“吴起变法”。吴起在“武庙十哲”中,可以称得上全才。
10望诸君乐毅战国一共持续254年,大量的军事人才涌现出来,乐毅便是其中一位。他的战绩与战神白起几乎持平,属于攻必克战必取的水平。他曾创下一场战役攻克七十座城池的记录。公元前284年,燕国联合其他五国讨伐齐国,由乐毅担任主帅。乐毅带着这只杂牌军给强大的齐国造成沉重打击,齐国因此一蹶不振。
文章写到这里,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熟知的名将没有入选“武庙十哲”,比如卫青、霍去病、李广、马援等等。查阅历史资料,唐史中没有具体说明标准。如果把“武庙十哲”进行剖析发现,他们要么是开国功勋,要么有自己的兵法心得,要么战绩实在太大,卫青、霍去病等人并不具备这样的资格,或许是他们没有入选的原因。
其实“武庙十哲”都是人中龙凤,非要从中挑一位名不副实的人,我只好说诸葛亮能力相对差一些。因为其他九位都是以战功入选。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带兵打仗实在稀松平常。
六缸发动机好吗?
六缸发动机好么?可能很多车友都会提出这个疑问,在这个4缸机为主、3缸机替补、电动汽车蠢蠢欲动的时代,谈6缸机好不好有些架空时间线的感觉。说6缸机好,至今却已所剩无几;而如果说6缸机不好,内燃机发展史中却诞生过很多具有传奇色彩的6缸发动机,如宝马的N55、日产VQ的HR系列机型,丰田2GR-FSE、2JZ等等。
这些机型有些即便在当今已极为少见,但在广大车友心中依然有较高的口碑,也享有盛誉。可用辩证的思维去看,这些极为经典的6缸机是好还是坏?或许在那个属于它们的时代,它们皆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但在如今,或许只是情怀,情怀无价亦“无价”,或千金难买、或一文不值,所以在看待6缸机时还请控制下自己的情感。
看待问题若是理性过头必然会带来冰冷的感觉,可若是感性过头则必然难以得到真正的答案。结论是6缸机终究是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乃至消亡必然存在的道理,真正好的东西只会越来越多。一台发动机的“好”,不应该仅体现在性能上,因为适合它存在的土壤存在太多变数,这就好比在内燃机时代问蒸汽机好不好一样,好与不好都没办法取代蒸汽机已凋零的本质。
6缸机最后的辉煌V6发动机最后的辉煌在2001-2010这十年之间,这十年间很多汽车品牌都推出了高性能民用六缸发动机(同时保证性能、油耗、可靠),如宝马在千禧年后推出的N52B30发动机,获得了宝马全部顶级技术的加持,这台机器是当年的业内标杆,也是很多宝马铁粉最为推崇的一台经典自吸L6。那个时代环保、排放等杂七杂八的规则比较宽松,所以给了各大车企炫技的空间。
自吸3.0L N52B30达到90匹的升功率,可以说在2006年前的高性能民用引擎中算是绝对的强者,所以轻松斩获06年的沃德十佳。本该风光无限的的N52B30面对日产VQ37与丰田2GR的冲击显得力不从心。至此宝马彻底放弃了自然吸气,冲忙推出的N54涡轮增压发动机性能强大,但问题不断(也是沃德十佳发动机),直到推出N55发动机,也算是制霸了那个时代。
所以那个时代之所以V6、L6火爆,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主要是因为那时候内燃机的理念、以及规则层面上的宽松。那时的涡轮增压技术并没有全面普及,我们所能看到的也只是z如N54、N55这类主打性能的机器会配涡轮,而A、B级乘用车大部分所配备的都是自然吸气。环保规则的限制,使得各个企业的工程师在打造性能时不必太为燃油经济性而费神,因为性能与油耗本身就是相悖的词汇。
6缸发动机有哪些优势及劣势对比4缸机(为啥要比4缸机,因为当今4缸机是主流),6缸机做功更密集,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平顺,实际上最抖的是单缸发动机,尤其是低转速下的单缸机,因为做功间隙太大,所以给驾驶者带来抖动的感觉最明显。而从先天优势上看,6缸机在理论上比4缸机要平顺。当然6缸机可以细分为直列6缸、V型6缸以及水平对置6缸。而V型6缸又可细分成90度夹角、60度夹角。
先天结构优势比对
H6>L6>60度夹角V6>90度夹角V6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很轻松的看懂,L6与H6的一、二阶惯性力以及一、二阶惯性力拒均为0,所以H6与L6以及V12都是先天平衡的结构。而V6发动机则面临一阶、二阶惯性力拒不平衡的问题,上图中的是90度夹角的V型6缸。而下图中则是60度夹角的V6,60度夹角V6所产生的一、二阶惯性力矩是90度夹角V6的一半。所以即便都是V6,60度夹角的缸体结构也会比90度夹角的更平顺,当然这是理论层面的概念。要明白一个道理,先天优势足并不代表后天表现就好,这就好比伤仲永。
仅凭理论上的优势直接对某些机器下定义是不严谨的,毕竟内燃机的研发离不开后天的改良,得到平衡块、平衡杆、双质量飞轮之类的方式加持,先天优势不足的机体结构也能表现出很不错的结果。很多车友看待问题时是主观且感性的,总觉得V6一定要比L4更平顺?我们不妨看看L4,如下图所示L4缸结构只受到二阶惯性力的影响,但在平衡技术的加持下很容易被解决。
但V6则同时受到一、二阶惯性力拒影响,要知道要解决惯性力拒的不平衡远比惯性力更复杂。所以根据纯理论说V6一定比L4更平顺是没道理的,6缸机的优势在于缸多、做功更密集连续,所以带给驾驶者的实际感受就不明显。通过上面几张图的对比,其实我们能发现一个有趣的事,那就是直列3缸机与V6其实面临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同样是双阶段的惯性力拒不平衡。
L3与V6相比较,一阶惯性力拒不平衡成程度完全一致,但二阶惯性力拒的不平衡程度V6比L3更大,但市场整体的非理性反馈就是L3抖出天际,而V6简直不要太平顺。实际上V6是典型的先天不平衡而后天改良的产物,在平衡技术体系不成熟时市场主流6缸大都是H6与L6。但经过平衡的V6在实际体验中并不比L6差,但依然不如H6。这就是活塞左右移动与活塞上下移动所带来的感受差异,L6也不如H6。
所以很多朋友认为V6先天结构多么好,实际只是惯性思维,因为说V6平顺的人太多太多了。实际上L3所存在的问题,V6机一个都不少,而且90度夹角V6的二阶惯性力拒不平衡比L3更严重。对比L3,V6的优势在于它是两组L3并排的设计,多了一倍的气缸个数带来更密集的做功密度,欺骗了驾驶者的感觉罢了。简单点说同样的抖动力度,单位时间内抖1次与单位时间内抖10次所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抖10次会明显更平顺。多缸机的真正好处就在这。所以不要太过于感性的看待问题,尤其是V6与L6。
6缸机为什么越来越少?6缸机逐渐凋零,主要原因在于涡轮增压技术的不断成熟、普及,给了很多车企敢以小博大的勇气。比如当年最差也得V6、V8的C级D级车型,现如今一台2.0T足够。当然这不是自欺欺人的改变,如今2.0T的5系甚至比15年前3.0L自吸的5系跑得更快,极限速度更高,有直观的数据提升,那么我们可以看作是真正意义上的进步。更小更快的机器出现,那么为啥还要用更大、更慢的机型呢?
这就好比F1领域,从V12用到V6,车速越来越快、排量越来越小、成绩越来越好、油耗越来越低,当然伴随着的则是观赏性越来越差。所以从理性上看F1从远古时代的2.4L演变到当今的1.6T,成绩大幅度提高、油耗也越来越低,这当然是极好的。但从感性上看V10那声浪多么劲爆?赛中加油为比赛增加了多少悬念?频繁的缠斗超车让比赛多么的刺激?等等,车友们关注的往往不是赛车性能的本身,而是那些衍生产物。
这个道理用在民用发动机上也是如此,我们喜欢6缸、8缸、12缸,并不是因为其本身有多么得平顺,而是我们知道缸数越多的发动机越好,而并非平顺不平顺的问题。随便一款高端性能车都不怎么平顺,开起来甚至顿挫频出,那为什么很多人还喜欢呢?答案很简单,因为高端、因为好。对于入门车型而言顿挫是必备挑刺的问题,而对于超跑而言顿挫被起了个浪漫的名字—换挡冲击。
所以人的情感往往会对同样的事物给出不同的定义,我们喜欢6缸机更多事出于对美好事物的一种向往,真正用了6缸其实也很难发现它究竟有多好,好更多体现在心理,完全可以理解成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胜利。鄙人玩VQ37快10年了,从接触朋友的G37开始到自己购买的37 Q50,平顺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模糊,甚至不觉得V6比L4平顺多少,甚至不如4缸宝马平顺。所以6缸机有多好,更多是在于它曾经存在、它曾经很优秀,而如今它已逐渐凋零,我们更多是对曾经美好事物的一种怀恋,因为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但我们不妨去思考,如果真的好、全方位的好又怎会越来越少?市场环境、规则的变化是不可逆的。
为什么要把徐茂公流放到外地?
为什么李治在临终之前,坚持要把徐茂公流放外敌呢?这其实是出于李世民的帝王心术,想要自己先将徐茂公贬黜,然后等到李治上位之后,再将徐茂公找回来,对徐茂公施以恩德。这样的话,徐茂公便能够对李治感恩戴德,好好辅佐李治。
简单来说,就是李世民想给李治留下一个得力助手,让李治去送出一个人情,以此让徐茂公彻底归心,以后老老实实辅佐李治。
回顾徐茂公的一生,我们会发现,他确实有这样的资格,让李世民如此对待。
徐茂公,本名徐世绩,字懋功。因为他的字,所以后世演义小说当中,多称其为徐茂公。
不过,正史当中的徐茂公,和演义小说当中的有所不同。演义小说当中,徐茂公是一个典型的谋士型人才,而且是个老道。但在真正的历史上,徐茂公其实是武将。
徐茂公家里本来很有钱,是所在地区数一数二的富豪。然而到了隋朝末年,因为国家逐渐混乱,百姓民不聊生,徐世绩家里也因此衰败。最后不得已,徐世绩和他爹在当地拉起了一支队伍,投靠了瓦岗军领袖翟让。
徐世绩刚加入瓦岗军的时候,瓦岗军还比较弱小。徐世绩本人那时候也很小,只有十八岁而已。当时的瓦岗军,是由安阳人翟让拉起的一支农民军,总人数只有千余人。在徐世绩加入瓦岗军的同时,演义小说当中大名鼎鼎的单雄信,也加入了瓦岗军。
他们两个人的加入,对于瓦岗军来说,意义重大。尤其是徐世绩,虽然年龄不大,但却足智多谋。在他的辅佐下,翟让领导的这支农民军,迅速发展,很快就发展到万余人的规模,成了河南地区最强大的一支农民军。
在这之后,瓦岗军多次打败隋朝的官军,声势越来越大。就是在这个时候,隋朝的大贵族李密,因为之前犯了罪,也加入到了瓦岗军当中。在演义小说当中,李密往往并不是什么正面角色,而是一个奸诈小人。但实际上,正史当中的李密,是一个相当有才能的人。在李密的带领下,瓦岗军飞速发展,成长为隋末最强农民军之一。而徐世绩,也成了瓦岗军最高层的将领之一。
不过,好景不长,随着瓦岗军逐渐壮大,李密不甘心继续屈居于翟让之下,所以在一场宴会上刺杀了翟让,自己做了瓦岗军的领袖。徐世绩也参加了这场宴会,还被李密的心腹砍了一刀,多亏李密惜才,让手下及时停手,才没有就此丢掉性命。此后,徐世绩倒也看得清时势,没有反抗李密,而是就此归顺了李密,奉李密为主。
再之后,李密率领瓦岗军,横扫大江南北,一度成为天下最强的割据势力。可惜瓦岗军的地盘,地理位置不是很好,处于四战之地。所以最终,瓦岗军击败了宇文化及之后,被王世充偷袭,一战击溃。瓦岗军战败之后,李密直接投降了雄踞关中的李渊,而徐世绩则是返回了瓦岗军的地盘,统领残余的瓦岗军。因为李密已经投降了李渊,所以徐世绩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李渊的人。
因为此时李密的地盘和残余军队,都掌握在徐世绩手上。所以徐世绩的归降,对于李渊来说,意义重大。为了赏赐徐世绩,李渊除了给他加官进爵之外,还给他赐姓为李,给他改名为李世绩。
在现代社会当中,跟别人姓听上去似乎有点像是在骂人。但在古代,被皇帝赐姓,那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
可惜好景不长,不久之后,山东的窦建德打了过来。瓦岗军之前本就被王世充重创,此时战力严重不足。面对窦建德的进攻,瓦岗军根本招架不住。最终,李世绩的父亲李盖被窦建德所擒,同时被擒的还有大名鼎鼎的魏征,李家宗室王爷李神通等人。因为父亲被活捉,李世绩自然也就只能投降了。
虽然投降了窦建德,但李世绩的心却还在唐朝那边。所以接下来,李世绩便想通过战功,先取得窦建德的信任,然后再带着老爹一块逃回李唐,甚至于李世绩还曾想过要趁机刺杀窦建德。奈何窦建德比较警觉,一直没给李世绩机会。所以最终,李世绩只能率领数十名亲卫,独自逃归李唐。
有趣的是,李世绩叛逃之后,窦建德非但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反倒认为他心向故主,是一条好汉,并没有听从部下的建议杀掉李世绩的父亲。从这一点来说,窦建德被后人称作枭雄,确实也是很有道理的。
就这样,李世绩终于正式加入李唐,成了李家麾下最能打的一员战将。
此后的几年里,李世绩一直跟随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南征北战。先后打败了刘武周、王世充等枭雄。更为奇妙的是,后来在虎牢关大战期间,当李世民和窦建德拼命的时候,李世绩还曾立下了很大的战功,最后帮助李世民生擒了窦建德。不知道窦建德被生擒的时候,会不会后悔当初放了李世绩。
再之后,李世绩又先后参与了平刘黑闼、徐元朗、辅公祏的战事,立下了不少的战功。
唐朝开国的几场关键大战,除了灭薛举、平萧铣这两场仗,剩下的所有关键战争,李世绩都无一缺席,并且都立下了大功。等到唐朝彻底统一天下之后,李世绩已经成了能够独挡一面的高阶将领,深受李渊的信任,被李渊调到了北方,抵御突厥。
再之后,又过了两年,玄武门事变爆发。
演义小说当中,徐茂公也参加了玄武门事变,并且在其中立下了大功。但实际上,李世绩虽然确实是李世民的人,但当时正远在北方统领军队抵御突厥,并没有参加玄武门事变。不过,这并不影响他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登基为帝,封李世绩为并州都督,继续坐镇北方。
不过,李世民做了皇帝之后,名字里同样带一个‘世’字的李世绩,为了避讳,自然就得拿掉那个世字。所以在李世民登基之后,李世绩改名叫做李绩。
这一年,李绩才仅仅只有33岁。
此后的整个贞观年间,李绩一直在北方边境坚守。加上之前李渊在位时的两年,李绩坐镇并州整整十六年。唐朝的并州,就是今天的山西地区,当时这个地方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最前线,最为要紧。后来唐朝北上进攻突厥,李绩率军北上,一战俘虏了五万多人。打薛延陀,李绩亲自率军深入草原,最后不但一战击溃了薛延陀主力,而且又俘虏了五万多人。征讨高句丽,李绩率军一路攻入辽东,大败高句丽。
贞观二十二年,李绩终于被调回京城,担任太常卿一职。之前李绩虽然也早已被调回京城任职,但每次李绩刚刚接到调令之后,唐朝边境就会爆发战争,然后紧接着就得派李绩去灭火。所以直到贞观二十二年,李绩才终于正式返回京城任职。
但是,此时的京城,同样并不太平。
京城这边,李世民已经年老体弱,命不久矣。而在接班人的问题上,李世民却并没有完全准备妥当。
身为一代雄主,李世民在养孩子这件事上,其实算是挺失败的。早年李世民曾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李承乾做太子也是尽心竭力,颇受朝野上下赞誉。但可惜后来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去世以后,李世民根本不会和太子沟通,所以导致父子二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最后逼得李承乾不得不走上了谋反的道路。
李世民本人是造反的行家,所以李承乾自然不可能成功。还没等他真正发动政变,就被发现了。然而李承乾的这场政变,对于李世民而言,却是一场重大的打击。对于唐朝来说,更是一场巨大的震动。
因为太子造反,李世民不得不改立其他儿子做太子。按照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李世民需要从自己的嫡子当中,选择一个做下一任太子。但问题是,李世民的嫡次子李泰,之前和李承乾有竞争太子位的先例。如果李泰做了太子,以后李承乾就必死无疑。出于爱子心切的心思,李世民最后选中的自己的嫡三子李治,作为太子。
李治其实也很不错,不管是才能还是品性,都算是上佳。唯一的缺点是,李治年纪太小,而且缺少历练,难以压制贞观年间留下的一帮老臣。所以李世民在临终之前,便不得不为李治的未来着想,留下一些后手。
一方面,李世民留下了自己最信任的长孙无忌,辅佐李治。长孙无忌是贞观年间的第一重臣,也是治国大才。而且最关键的是,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是李治生母长孙氏的大哥。由长孙无忌来辅政,李世民最是放心。但另一方面,李世民也需要留下一些手段,来制衡长孙无忌,以免长孙无忌过于势大,继而威胁到李治的皇位。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将目光放到了李绩的身上。
身为唐朝的开国大将,不管是声望还是资历,李绩都足够入主中枢。凭借李绩在军中的威望,将来入主中枢之后,足以和长孙无忌抗衡。而除了李绩之外,贞观年间有名的那些大臣,很多当时都已经死了。比如魏征、房玄龄、秦琼这些耳熟能详的角色,当时都已经化为黄土。还活着的开国功臣当中,也就只有李绩有这个资格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世民才先选择将李绩外放贬黜。等到李治上位之后,再将李绩调回中枢,以此来对李绩施恩,让李绩尽力辅佐李治这位大唐新主。
可以推荐一部你喜欢的日剧吗?
日站modelpress发表了由观众票选出的「2018最好看的电视剧」TOP10,来看看你都追了几部吧!
第10位:《Good Doctor》390票
第9位:《大恋爱:与将我忘记的你》415票
第8位:《Unnatural》481票
第7位:《黑色止血钳》514票
第6位:《我与尾巴与神乐坂》1212票
第5位:《99.9:刑事专业律师 二》1272票
第4位:《小偷刑警》1290票
第3位:《花过天晴》1709票
第2位:《中学圣日记》2209票
第1位:《大叔的爱》3218票
以上就是2018最好看的日剧,你都看过了吗?
关于日本,我们专业,赴日工作留学,加weixin:monsterxinzi网吧贝爷挑战网吧100天结束?
大家好,这里是凡米电竞,天下趣事无奇不有,唯恐缺乏发现和欣赏的心情。
先来看看大家记忆深处的网吧是什么样子以下两图是曾经留给观众的网吧形象,脏乱差,空间狭小,空气不流通,而且都是些不良青少年和邋遢无业游民经常流连忘返的场所,还有很多大学生十元包夜,通宵达旦玩游戏。
近年网吧进阶网咖近几天,网吧早就不复存在了,网咖开始大行其道,而且收费非常高,一般的人宁愿留在家里玩电脑手机,也不去网咖那些地方了。网咖的消费非常高,首先里面环境甚至可以媲美茶馆和咖啡馆,每一个来玩的顾客都是收入不菲的白领,他们相聚在这里的目的是和朋友们边喝咖啡边玩一些怀旧游戏,聊着人生理想。至于那些不良青少年都不好意思进入这些场所了,格格不入的是这些打扮新奇的非主流人物。
网吧“贝爷”就是一场闹剧放在十年前,这个主播能在网吧里活过7天绝对是人类奇迹了,当年多少传闻一些青少年三天不出网吧就猝死的案例实在太多了,在网吧里除了连续熬夜打游戏,到处烟雾弥漫空气窒息的敌方,当你打游戏打得肾上激素猛升的时候,瞬间就窒息倒地了。但是现在的网吧,我敢断言这位“贝爷”可以在里面直播一年都没有问题。
现在的网吧可以说是一个休闲会所,有禁烟区,有带卧床豪华间,主播使用电脑做直播本来就是他本质工作,这位会制作噱头的主播“贝爷”在这么舒适的网咖环境里,看着源源不断给他刷礼物的粉丝,一边在偷笑,喊着网吧生存一百天,却是在享受着轻松愉悦工作生活,吃的直接有外卖送到手,睡的有独间沙发床,还有美丽动人的网管提供各种VIP服务。那里是冒险体验生活啊,跟西方的野外生存专家贝爷相比,简直就是天和地的差异啊!
最后说好在网吧直播一百天的他,其实在第98天就搬出去了,不知道为什么还有两天就能完成房间名号立下的FLAG,却选择离开了。因为这个网吧生存只是在他工作时间内的生存,他的活动范围还是很广的,绝对不是那种坐在镜头前24小时不离播的那种,所以影响健康的问题也可以忽略了。
不过噱头制造得很成功,就连他直播的网吧也因此出名了,很多他的粉丝都很盲目的给他点了各种各样的外卖,他已经离开网吧停播了,依然有很多搞恶作剧的观众给他点了到付外卖,不过我相信附近商家接上一两次这样的单肯定会拒绝再次出单。
针对这样搞噱头的主播,我是极其不喜欢收看的,满满的负能量充斥着直播间,希望各大直播平台能够出台一个政策去阻止这些不良现象的放纵,你们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