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皇女的踪迹,骆宾王后来会逃到哪里
寻找皇女的踪迹,骆宾王后来会逃到哪里?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等四位文人一起被誉为“初唐四杰”。骆宾王在“四杰”中是辈分最高、阅历最广、成名最早、才气最为横溢、人生最富于传奇色彩的不凡人物。
但是,他的命运却是跌宕起伏、曲折离奇的,他的人生之路注定不会平坦通畅,而是崎岖坎坷、荆棘密布。
骆宾王一生自觉怀才不遇,为人正直,经常因为一时口角就得罪别人而被别人排挤孤立,所以在政治上骆宾王始终郁郁不得志,但是骆宾王却始终怀有报国的抱负,而此时正当武则天当政,骆宾王想要实现抱负就要和武则天搞好关系。
那么骆宾王为什么要写《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呢,武则天又为何想要重用骆宾王呢?
骆宾王不满意武则天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早在武则天还没当上皇帝,只是掌权的时候骆宾王就多次上书讽刺武则天。
当武则天废了中宗自立为帝之后,徐敬业就打算起兵造反,讨伐武则天这种“不伦不类”的行为。徐敬业找到了文采卓著而且谢了许多檄文的骆宾王,骆宾王当即答应下来,挥毫泼墨就写成了这篇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武则天看了这篇檄文,看到前面对于自己罪行的控诉,惜才的武则天叹息道,让这样的人才流落,这真的是宰相犯的错啊。
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的下落至今仍旧是一个谜。
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兵败后骆宾王及其家属被杀。
《旧唐书·骆宾王传》、《资治通鉴》、《新唐书·李勣传》等书都如此记载。此说法认为,骆宾王被徐敬业的部将王那相所杀,传首东都,并牵连家族。
第二种说法:骆宾王投江而死。
唐人张鷟在《朝野佥载》说:“骆宾王《帝京篇》曰:‘倏忽抟风生羽翼,须叟失浪委泥沙。’后与李敬业兴兵扬州,大败,投江水而死,此其谶(chèn)也。”就是说,骆宾王最终死于江水中。不过这种说法加入谶语之说,其没有资料加以旁证。
在整个大唐中,还有哪些敢骂皇帝的人?
唐代的唐太宗差不多是在魏征的唾沫里当的皇帝。魏征从政策问题一直骂到作风问题,如果你胆敢奢侈腐化,给你上奏“顷年以来,意在纵奢”;劳民伤财,则“纵欲以劳人”,作风有不正的苗头的话,“志在嬉游”……唐太宗常常被骂得火冒三丈,最后还是不得打落牙齿往肚里吞。
唐朝还有一个皇帝的日子也不敢过得太过放肆,时常被大臣的唾沫给溅到,这位皇帝就是唐穆宗,他被郑覃骂得最狠。唐穆宗刚即位,郑覃就给了他好看:“陛下新基,当全心于政,然则,日嬉戏,宴乐无休。”这不是说皇帝鬼混吗?
骂皇帝的不仅仅只有“言官”,像李商隐、白居易、骆宾王这些文人也是骂皇帝的主流之一。
也就是开明的唐朝,能让如此愤青得以发挥。而这类愤青的再一次发挥,则是到明朝了。
让你酣畅淋漓一口气读完的小说是哪部?
平时读书不算太多,真的还没到饱览群书的程度,所以来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心中还是略有些忐忑。
但好在作者问的是“小说”,所以也想跃跃欲试。
小说这种文学题材在阅读的时候更容易让人带入情感,所以对于作品本身的评价就会更主观一些。
那么我就从我“主观”的感受上,评价几本我认为特别精彩,特别值得一看的书吧。
其实,在我过去的生活的三十几年,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于书籍类型的渴求也是不同的。当然,同一本书,在不同的年纪读来,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比如大家最常提及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确实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无论放在几百年前,还是放在当下,都是当之无愧的小说经典。
这本书我曾经在17岁的时候用一个暑假读完,当时是因为接到了老师的作业,阅读世界经典后要求上交一篇观后感。带着任务和目的去读,我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叙事上,贾府的兴衰荣辱以及人物发展便成了首要的关注目标。当时受限于年龄和阅历,并不明白作者在大观园的各色美人中倾注的情感和心血,也不明白一座贾府的兴衰为何要用那么多个人的细枝末节来展现。只是觉得这书人物好多,要一一记住好难。
很显然,当时这本书并没有被我读通透,作业交的也是马马虎虎。不明白红楼梦为何会被称为享誉世界的经典,是我当时的一个困惑之一。
过了好多年后,因为怀孕在家休养身体,便把《红楼梦》捡起重新阅读,800多页的文言文读的那真叫一个辛苦,但随着阅历的增加和年岁的渐长,反而能明白了作者笔下的人物性情以及透过小事和细节暗喻的内容。心中便觉得酣畅淋漓,更是佩服作者曹雪芹先生叙事宏大却着眼于微的格局。从贾府的夫人到府中仆人的仆人,从大观园里的各色美人到园中的丫鬟小厮,从一场气派的省亲到一个侍女的病故,作者的笔墨无不在围绕一个家族、一个民族、一个阶层的兴衰荣辱而着色。
中国不乏有人阅读红楼梦,有人读几遍,十几遍,甚至有人专门研究红楼梦,对里面的每一道菜、每一款茶都如数家珍。更有甚者成立了红学研究院,一群由博士、硕士甚至院士专家围绕《红楼梦》来进行研究。
我不清楚这种研究的目的究竟为何以及价值为何,一部文学巨著是否会对一个国家和民族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毫无疑问,《红楼梦》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瑰宝,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期,那个阶层,那个世界的人们,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以及封建社会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所处的世界。
去年有幸看了一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展览,听到一位导览员说的话特别认同“我们看这几百年前的艺术品所产生的价值,并不是因为它的稀缺和它的珍贵,而是它让我们跟那个时代发生了连接。”
对于这种百年前的文学作品,又何尝不是呢?
第二本让我认为酣畅淋漓十分痛快的小说,是陈忠实的《白鹿原》。同样也是在不同的年纪读了两遍。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20岁,当时刚好生活在西安,也就是故事发生的黄土高原上。一翻开书,当下便被作者精彩的描写震撼到了。围绕着白鹿两家发生的各种近乎于奇的幻故事,对于人物性格细致入微的刻画,以及着眼于个人的曲折离奇的经历,一直吸引着我不得不一口气把这本书彻底读完。
当时对于书中的人物记忆最深刻的便是田小娥,这个深受封建社会压迫的可怜姑娘,在与命运抗争的同时沦为了男人们争权夺利的工具,她那么努力的相信过、抗争过,最后却只能落下一个被羞辱、被利用、被杀害的田地。
看到鹿子霖凭着自己在白鹿原上的地位,半胁迫半利诱地把田小娥扑倒在炕上,又利用她勾引白孝文用以狠狠打了族长白嘉轩的脸时,看到她被始乱终弃成为白鹿原上人人唾弃的贱妇时,更是对这个命运悲惨的姑娘心疼不已。
看到白孝文从一开始对田小娥从口嫌体正直,到两个人因为东窗事发反而生产真情,再到对田小娥弃如敝履,恨不得跳起来骂他是渣男。
看到鹿三孤身前往杀害儿媳,在生命熄灭最后一刻,她还叫出那声“大”的时候,为这个姑娘心都碎了。
于是看到书中死去的田小娥化作冤魂引来瘟疫,让白鹿原的男女老少跪在她的墓前烧香赎罪时,心里那叫一个痛快。
那时候看这本书,更多的是关注书中所涉及的曲折离奇的片段。例如久旱求雨的仪式、黑娃和田小娥的私情、白嘉轩死掉六任老婆也要留后的执念以及田举人日日要吃的“泡枣”。
十年后王全安执导的电影上映,带着对剧本改编的失望,又重读了一遍白鹿原,才发现,作者充满想象的曲折叙事和书中近乎魔幻的剧情的是对当时的社会狠狠的讽刺。
故事从清朝开始,历经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时期、以及国共对抗时期,无论哪个政府当权,受苦的永远是百姓。政权们考虑的只有利益,百姓所遭受的苦难也好动荡也好,不过是当权者用来博弈的工具。
当权者只重利益,那么平民百姓就更任意善良吗?
未必。
在陈忠实的笔下,剧情里所有人物都是矛盾的结合体 ,都有自私的一面和光辉的一面。
白嘉轩身为一族之长,看似公平正直,却用谎言和手段换下了鹿家的风水宝地,换来了自己家的富足,代价是却断送了鹿家的风水。
冷先生一生医人无数,却因为封建礼数葬送了女儿一生的幸福,最后用一副哑药毒哑了自己亲闺女,任由她自生自灭,最终积疾而终。
鹿子霖虽然虚伪自私,好色成性,却也能在白家遭遇困境的时候出手相助。
仙草虽然是个贤惠的媳妇、善良的母亲,却在二儿媳去了“棒槌会”后对其苛责、厌恶,也会因为田小娥的出身和精力对同为女人的她鄙夷嫌弃。
唯一能称得上是至臻至善的人,恐怕就只有朱先生了。
这位睿智、善良、大隐于世的读书人,是全书唯一的精神高地。若是没有这样一个人物穿插在剧情当中,那么《白鹿原》,大概就是一本通篇充斥着弱肉强食、自私黑暗、残酷至极的人性的小说。
在当时的那样一个时代,作者敢于把人性剖析的如此尖锐、深刻,是一件多么勇敢的事情啊。
第三本,当然要属《鬼吹灯》系列了。
从04就开始看的奇幻小说,开创了一个叫做“盗墓”题材的小说门类。IP被热捧了很多年,到如今还是很火爆。
虽然是一本老少皆宜的网络小说,文学水平不见得有多高,但故事涉猎的内容之广泛,剧情之精彩,实在是让人一看就爱。从阴阳五行到奇门遁甲,从大兴安岭到沙漠戈壁,上天入海下地,作者为我们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脑洞之大,学识之丰富啊。
只可惜,这个IP被卖的七零八落,拍出来的各种电影剧集水平也参差不齐。更惨的是天下霸唱作为原著作者,竟然已经不再拥有《鬼吹灯》这本书以及这三个字的版权了。
那么未来这个IP能以什么样的水平呈现在大家面前,只能看制作方的水平和心态了。
以上简单推荐了我看过的三本书,如果以后有时间,很期待能和大家一起分享更多优质的书籍。
你的老家曾经出过什么历史人物?
山西临汾人,临汾出的历史人物还真不少,从古至今都有,下面我一一给你们介绍
尧(约前2447—前2307年),姓伊祁,名放勋,古唐国(今山西临汾尧都区)人 。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尧为帝喾之子,母为陈锋氏。十三岁封于陶(山东菏泽市定陶区)。十五岁辅佐兄长帝挚,改封于唐地,号为陶唐氏。二十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葬于谷林(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境内)。尧从父亲帝喾那里继承帝位,并禅让...
卫青 (?~前106)
卫青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主要将领,霍去病的舅舅,二者并称“帝国双璧”。卫青开启了汉对匈战争的新篇章,七战七捷,无一败绩,为历代兵家所敬仰。 元光二年汉武帝决定改变西汉初期和匈奴和亲的政策,靠“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和兵力,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击。卫青从公元前129年被封车骑将军开始,共有七次领兵打击匈奴,立下了赫赫战功。 按《史记》记载其所得封邑总共有一万六千七百户,《汉书》则有为二万二百户及三...
霍去病 (前140~前117)
霍去病(公元前140—公元前117),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中国西汉武帝时期名将,汉族,杰出的军事家。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经典之战:决战漠北元朔六年(公元前123),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骠姚校尉,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歼2028人,受封冠军侯,又封骠骑将军。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封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
柴绍 (578~638)
柴绍(578—638年),字嗣昌,汉族,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人,唐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柴绍的祖父柴烈曾是北周骠骑大将军历任遂、梁二州刺史,封冠军县公;父亲柴慎,为隋太子右内率,封钜鹿郡公。柴绍出身于将门,自幼便“趫捷有勇力”(《旧唐书·柴绍列传》),以以抑强扶弱而闻名于少年时便当了隋朝元德太子(隋炀帝长子)的千牛备身(陪伴)。唐国公李渊也将三女儿(即后来的平阳公主)嫁给了柴绍。唐朝建国...
霍光 (?~前68)
霍光(?-前68年),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西汉权臣、政治家,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大司马霍去病异母弟,汉昭帝皇后上官氏外祖父,汉宣帝皇后霍成君之父。 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官至大司马大将军。期间曾主持废立昌邑王。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过世后第二年霍家因谋反被族诛。霍光本人身高七尺三寸(约折合1.7米),皮肤白皙,眉目疏朗,胡须很美,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他常被人...
荀况荀子 (前313~前238)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
卫子夫 (?~前90)
子夫本是袭封平阳侯曹时府中的歌女,服侍曹时的夫人平阳公主。汉武帝即位后,他的第一位皇后也就是武帝幼年时戏言要藏于金屋的阿娇无子,所以平阳公车就把邻近大户女子收买来,养在家中,准备让汉武帝选取为妃。适逢汉武帝在霸上祭扫后来到平阳侯家中,平阳公主就将这些美女装饰打扮起来,供汉武帝选择。但汉武帝看后,觉得都不满意。在武帝与平阳公主一起饮酒的时候,又让歌女起舞助兴,汉武帝便看中了子夫。随后,汉武帝起坐更衣...
师旷 (前572~前532)
师旷,字子野,春秋时著名乐师、道家。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为晋大夫,亦称晋野,博学多才,尤精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他艺术造诣极高,民间附会出许多师旷奏乐的神异故事。他还是位杰出政治活动家和博古通今的学者,时人称其“多闻”。他艺术造诣极高,民间附会出许多师旷奏乐的神异故事。明、清琴谱中说《阳春》《白雪》《玄默》等琴曲为师旷所作,当属依托之辞,但可见后世对他的推崇...
贾充 (217~282)
贾充(公元217年-公元282年),字公闾,西晋时期大臣、开国元勋,官拜太尉行太子太保、录尚书事,封爵鲁郡公。贾充主持修订《晋律》,曾参与镇压淮南二叛和弑杀魏帝曹髦,其女贾南风为晋惠帝皇后,地位显赫。公元282年,贾充病重,交出印绶退位,同年四月贾充病逝,时年六十六,谥为武公,追赠太宰。人物生平辅助司马贾逵晚年生下贾充,是充闾的喜庆事,故此为取名。公元228年(太和二年),贾逵病死,贾充尚未成年,...
徐晃 (?~227)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东杨(今-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本为杨奉帐下骑都尉,杨奉被曹操击败后转投曹操,在曹操手下多立功勋,参与官渡、赤壁、关中征伐、汉中征伐等几次重大战役。樊城之战中徐晃作为曹仁的援军击败关羽,因于此役中治军严整而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曹丕称帝后,徐晃被加为右将军,于公元227年病逝,谥曰壮侯。总评 徐晃一生俭朴,对自己约束很严,病死前还特别嘱咐叫埋葬他时敛以时...
卫广
卫广,西汉将军、中郎将。军功卓著,曾平定南夷、攻打昆明国。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有同母兄弟四人,姐姐两人。其家号称卫氏,在平阳侯封地以内 。其父早卒无载,母亲冠以夫姓称卫媪。其长兄卫长子,后改表字叫长君。卫媪的大女儿叫卫君孺,二女儿叫卫少儿,三女儿就是卫子夫。卫子夫有同母弟三人:卫青、卫步、卫广 ,三人都冒姓卫。元鼎六年,南粤(越)叛乱,皇上就命令驰义侯通过犍为郡征发南夷的军队。且兰国的首领担...
晋文公,生于公元前697,卒于公元前628年,名重耳,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与齐桓公齐名,为春秋五霸之一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人(在今安泽一带)。他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终其一生,主要是做为武将活跃于历史舞台的。
法显(334年——420年),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地区)人,一说是并州上党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登幽州台歌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陈子昂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被后人认为是千古绝唱。
寥寥二十二个字,简单明练,朗朗上口,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下面和西普一起,鉴赏这首简短小诗中的作者情怀与艺术魅力。
怀才不遇的悲怆公元697年,李唐王朝还是武皇当权。陈子昂作为随军参谋,与主将武攸宜北征契丹。无奈这皇亲少谋无能,不听谏言。
陈子昂直言敢谏,反而被贬为军曹,愤而登上幽州台。相传,幽州台就是当年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用以招揽天下贤士。
一朝登台,有感而发,悲从中来。将时间延伸至无限的两极,古、今、未来两相对比,以两个“不见”,诉写二悲——
🔺『生不逢时、时运不济之悲』:
过去像燕昭王这样贤明的君主已不复存在,未来贤明之主也难以得见。不见过去,不见未来的悲哀在时间制高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悲』:
乐毅、郭隗、邹衍等仁人志士是幸运的,得以展现自己的才能。反观自己,理想与现实充满矛盾,空有满腔热血,一生抱负难以施展。
孤独寂寥的自我时间流动,纵目天地,仍旧一片苍茫。诗人怆然独立于这无限的时间和广袤的宇宙中,一种巨大深刻的孤独感油然而生,落寞情怀显得格外悲壮。
然而,诗人突破自我现实的限制,探究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揭示了个体生命的短暂、渺小与时空永恒之间尖锐的矛盾。这是生命自我意识的“觉醒”。
天人合一的意识陈子昂一方面积极入世,另一方面思索命运。以期将自己有限而不得志的政治生命转化为与历史同在的无限的理想生命。
有限的生命意识与无限的天道意识相融合,产生了超越时空的意识,领略到生命本然,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
—END—
我是西普,请大家多多关注☆
正史上真实的安乐公主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上真正的安乐公主,其实就是个被父母宠坏了的娇蛮丫头。因为父母觉得亏欠她,对她十分纵容,最后导致这位公主殿下无法无天,干出了很多荒唐的事情,最后甚至亲手干掉了自己的父亲。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去世,太子李显即位,史称唐中宗。
李显虽然顺利即位,但手里其实没多少权力,因为此时他头上还有个老妈武则天。在李显登基后,武则天以太后的身份参与朝政,基本架空了李显这个儿子。
对此,李显自然不能忍,就想着要扶持自己媳妇韦氏他们家的人,扶持外戚党,和老妈争权。可是李显万万没想到,就在他刚刚露出想要和老妈争权的意思时,武则天更狠,直接以太后的身份,废了他的皇帝之位,改封其为庐陵王。
从登基到被废,一共就只过了55天。
李显被废后,被武则天强行流放到均州(湖北省丹江口市)。然而就在李显被废的这个时候,他的皇后韦氏,已经身怀六甲。对于韦氏这个儿媳妇,武则天也没有任何宽容,直接让韦氏带着身孕,和李显一起离开京城。
就算是放在现代,孕妇临近生产,都需要小心养护,更何况是古代?在流放的路上,韦氏果然动了胎气,不得不提前生产,生下了一个早产儿。
是个女孩。
因为这个女孩出生的时候,条件实在太过简陋,李显不得不以自己的衣服将其包裹起来,才让她活了下来。所以后来,这个女孩,就被取名为李裹儿,也就是后来的安乐公主。
到了均州之后,一家人的生活更加困苦。俗话说,落魄的凤凰不如鸡。废太子这种东西,基本上还不如一个报废的轮胎有价值。报废轮胎好歹还有机会废物利用,但是废太子,在李显之前上千年的中国历史当中,就没谁能够再翻身。
所以,到了均州之后,李显虽然还顶着一个庐陵王的帽子,但日子却过得很凄惨。而且按照武则天的意思,周围的看守对李显一家看管极严,根本不允许李显一家外出,还敢克扣他们家的补给。
安乐公主的童年,基本上就是这样的。
而且,这还没完。
李显退位之后,武则天将老四李旦扶上位,做了下一个傀儡皇帝。又过了几年之后,武则天觉得自己的权力已经达到了顶点,干脆更进一步,从儿子李旦手里抢过了皇位,登基做了女皇。武则天的这番操作,自然引起了很多李氏藩王,以及一些忠于李家的大臣们的反对。一时间,各地风起云涌,开始出现各种反武的叛乱。
这些叛乱当中,尤以扬州的徐敬业,势力最强。而徐敬业那边打出的旗号,就是尊李显为帝,反对武则天。
这下子,李显这边的日子更难过了。
虽然谁都知道,李显现在已经被层层见识,根本不可能和这些叛军勾结。但既然人家打了你的旗号,你自然就要受到波及。后来武则天为了防止扬州叛军,抢夺李显,干脆让李显再次搬家,从均州搬到房州(今湖北房县)。到了房州之后,当地的环境更加恶劣,看守也更加严密。最惨的时候,李显一家甚至只能住茅草屋,真是连普通的老百姓都不如了。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安乐公主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生活。
直到安乐公主十四岁这一年,情况才稍稍有些变化。
武则天登上皇位之后,最开始的时候,还是很高兴的。但很快,随着这位女帝逐渐衰老,继承人的问题,就渐渐摆到了眼前。
当时的武则天,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另一个是传位给自己的侄子。
对于以往的历代皇帝来说,这个问题可能根本就不是个问题。有儿子在的时候,怎么可能传位给侄子呢?但是到了武则天这儿,这个问题还真的很严重了。因为武则天是个女人,如果传位给儿子的话,就等于是将皇位重新传回了李家。而如果传给侄子的话,就等于是传给了武家。
这个问题,真的是很难抉择啊!
就在武则天最纠结的时候,大名鼎鼎的狄阁老狄仁杰站了出来,对武则天说了一番话,让武则天终于做出了选择。
“太庙祭祀当中,我只听说过有儿子祭祀母亲的,没听说过有侄子祭祀姑姑的。”
就这样,武则天最终还是决定,将皇位传给儿子。不过,传给哪个儿子也是个问题。之前武则天抢了四儿子李旦的皇位后,曾将其封为太子。但要是按顺位继承制的话,老三李显则要排在李旦前面。
最终,武则天决定,传位给李显。
公元698年,武则天秘密召回了李显。等到李显回到洛阳之后,当即封其为太子。
已经被软禁十四年的李显一家人,终于回到了京城。而李裹儿,也是第一次回到了皇宫,开始享受公主的待遇。对于这个早产的小女儿,李显和韦氏都极为宠溺,倾尽一切,希望能够给安乐公主更好的生活。
被父母极度宠溺,而且姿容极佳的李裹儿,终于开始渐渐走上了一条歪路,行事越来越肆意妄为。
李显重新成为太子后,这次终于学乖了,不敢再和老妈争权,而且积极和武家联姻,巩固自己的地位。最后,李显将自己和韦氏所生的大女儿李仙蕙,嫁给了武承嗣的长子武延基;小女儿安乐郡主,则被许配给武三思的次子武崇训。
面对这桩婚事,李裹儿倒是没做出什么抗婚的举动,而是做了另外一件让大家目瞪口呆的事情,那就是未婚先孕。李裹儿还未和武崇训成亲之前,就和武崇训走到了一起。两人成婚仅仅六个月之后,李裹儿就生下了一个男婴。
这件事,当时闹得满城风雨。不过,碍于李裹儿的身份,大家也不好说什么。
但是,就在李裹儿这边,美满幸福生活即将开始的时候,命运似乎和她开了一个玩笑,又一场噩梦袭来。
武则天召回李显,将其重新立为太子之后,开始放心养老。武则天的养老方式,和其他人不太一样,她选择养了很多帅气的面首。这其中,又以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最为得宠。
李显和韦后一共育有一子四女。儿子叫李重润,四个女儿则是以李仙蕙最大,李裹儿最小。因为某种原因,李重润和李仙蕙的丈夫武延基,得罪了二张兄弟,让两人怀恨在心。后来,李重润和武延基私底下议论二张兄弟,谈到了武则天的宫闱之事,这下可终于让二张兄弟抓住了把柄。二张兄弟当即向武则天打小报告,武则天一怒之下,直接将李重润、武延基杖杀。而李仙蕙当时已是临近生产,听到这个噩耗之后,直接难产而死。
突如其来的噩耗,让李显一家人,再次陷入了绝望。
接下来的几年里,二张兄弟权势熏天,联合酷吏在朝中为非作歹。就连李显这个太子,也不敢有任何违逆。不过,二张兄弟的所作所为,也激起了众怒。公元705年,以张柬之为首的一众大臣,发动了政变,诛杀了二张兄弟,并且逼武则天不得不彻底交出权力,还政给李显。
就这样,李显终于再次登上了帝位。
至于武则天,则是在这一年的年底,因病去世。
李显登上帝位后,更加溺爱自己这个小女儿。尤其是在李重润和李仙蕙死后,李显和韦皇后就只剩下了三个女儿。这三个女儿当中,又以李裹儿年龄最小。不疼爱她还能疼爱谁呢?但是,李显和韦后的这份疼爱,却也让李裹儿变得更加跋扈,更加的无法无天。
首先,是生活奢侈。
照理来说,李显都已经当上了皇帝,又觉得对小女儿心有亏欠,李裹儿多花点钱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问题是,李裹儿这个花钱的速度,实在是太恐怖了。
住的方面,李裹儿将自己的公主府,直接按照皇宫的标准来,严重逾越礼制,俨然是再造了一座皇宫。公主府造好后,李裹儿又看上了皇宫边上的那座昆明池。因为这座昆明池实在是意义太过重大,所以李显难得拒绝了女儿一次,没给她。但结果,李裹儿回去之后,直接让人再挖一座数里方圆的人工湖,并且取名叫定昆湖。
这个消耗,已经极为恐怖了。
穿的方面,李裹儿更是做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直接以百鸟的羽毛,制造成所谓的雀金裘。据说光是一条雀金裘,就花了近一亿钱!一亿钱是个什么概念?以当时唐朝的国家财政计算,李裹儿这一条裙子,大概花了整个唐朝年税收的百分之一!
如果类比成现在的话,2020年全国的财政税收为13.68万亿。李裹儿这一条裙子,就花了一千三百多个亿……
这已经不是单纯地烧钱了。
这是把钱堆成山,然后一座山头一座山头地烧过去!
其次,为了方便自己敛财,李裹儿开始公开的卖官卖爵。而李显这个当爹的,在知道之后,非但不制止,反倒故意纵容。当时李裹儿手下,靠钱当上官的,竟有五六千人之多!
如此行事,朝政还能有个好?
但是,即便这样,身为皇帝的李显,依然对李裹儿宠溺依旧,只恨自己无法给得更多。不过李显万万没想到,他作为父亲,毫无保留地溺爱,并没有换来女儿的理解,反而让女儿的欲望无限制地开始膨胀。
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
很快,李裹儿开始不满足于单纯的烧钱,开始要求李显,立她做所谓的皇太女。
她想当皇帝了。
虽然对女儿宠溺至极,但李显好歹还算保留了一些理智,皇太女这种事情,还是不敢答应的。李显虽然和韦皇后只有一个儿子李重润,而且李重润此时也死了。但除了李重润之外,李显还有其他的儿子。李显重新当上皇帝后,便立自己的另一个儿子李重俊为太子。
对于这个李重俊,李裹儿是一万个不满意。
在她看来,有资格做这个太子之位的,或许只有自己的同母哥哥李重润。就算李重润已经死了,也轮不到李重俊做太子啊!再说,自己的奶奶都能做女皇帝,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做皇太女?
欲望,让李裹儿渐渐迷失了自己。
出于嫉妒的心理,再加上有个老公在背后不断地说坏话,李裹儿开始不断为难太子李重俊。李重俊也不敢反抗,谁都知道安乐公主是李显和韦后两口子的掌上明珠。如果他敢对李裹儿不利,估计连李显这个当爹的都会直接废了他。
但是,不敢反抗,不意味着不想反抗。
李重俊一直忍气吞声,无非是在积攒实力。他虽然身为太子,但处境却十分艰难。李裹儿对他的羞辱,只是表面上的。更要紧的,是来自韦后的打压,以及武家的步步紧逼。韦氏虽是皇后,但却也想像武则天那样,成为一代女皇。而身为太子的李重俊,自然就成了韦后的挡路石。
不是不可以反抗,但机会只有一次。
公元707年,李重俊联合羽林军,发动政变。
可惜,失败了。
李重俊起事后,先是跑去武家,大杀一通,将武家很多人,包括李裹儿的丈夫武崇训在内,全部干掉。在干掉武家之后,李重俊才带领羽林卫,进攻皇城。但此时的皇城内部,早已率先得到了消息,及时封闭了城门。最终,李重俊政变失败,随后被手下的羽林卫背叛杀死。
这场政变,虽然没能成功,但却彻底改变了当时朝堂的局势。原本自武则天死后,武家在朝中的权势还是很大的,但经过李重俊这么一杀之后,武家掌权的几个人,几乎全部被杀掉,武家就此失势。自此,朝中大权,全部落入韦后之手。
而对于安乐公主来说,这场政变,则带走了她的丈夫。
在这场政变之后,韦后在朝中权势越发惊人,安乐公主行事也越发得无法无天。很快,失去了丈夫的安乐公主,就勾搭上另外一个幸存的武家人,武延秀。在发现两人私通之后,李显和韦后很快同意了这桩婚事。
出嫁那天,李裹儿更是严重逾越礼制,被李显准许以皇后的车马,从宫城送入武家。第二天上朝的时候,李裹儿在太极殿还礼。在她向李显叩首两次之后,便是群臣向她叩首。
虽然没有皇太女之名,但这份待遇,好像也差不了多少了。
放眼整个中国古代史,好像就再也找不出来比李显更溺爱女儿的皇帝了。但李显这样的‘富养女儿’,最终却只是将女儿推向了深渊。欲望已经膨胀到极致的李裹儿,终于将目光投向了老爹的那个皇位。
公元710年六月,李裹儿和母亲韦氏,为了夺取父亲李显的皇位,以一杯毒酒将李显毒死。
弑父。
这一年,李裹儿27岁。
李显暴毙之后,韦氏彻底掌控了朝局。接下来,韦后便想要重演一遍当年武则天的旧事。先是立李显的另一个庶子李重茂为帝,然后开始向京城内各个要害部门,安插韦家的人,并且从外面调来了五万府兵,保护京城的安全。
做完这一切之后,韦氏距离皇位,似乎已经不再遥远了。当年武则天就是先立自己的儿子为帝,然后从儿子手里抢过了皇位。以韦氏对女儿的溺爱,只要韦氏登基,李裹儿还真的是大概率会被立为皇太女。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出现了。
之前同样做过皇帝的老四李旦,虽然性情懦弱,但他却生了个好儿子。这个好儿子,就是李隆基。面对韦后的一系列操作,李隆基暗中结交了皇宫守卫军万骑的将领,最终联合万骑,发动了政变。
相比当年仓促行事的李重俊,李隆基这次政变,可以说是筹划已久。不但在禁军中结交了很多靠谱的帮手,还联合了他那位同样拥有实权的姑姑。所以,政变发生后,李隆基迅速带兵攻入皇城,掌控了局势。
当李隆基攻入皇城的时候,李裹儿正在宫中对着镜子画眉。最终,李裹儿被攻入皇城的万骑士兵所杀。而她的母亲韦后,也在同时被斩。
李裹儿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溺爱的悲剧。李显和韦后之所以溺爱她,无非是觉得她小时候过得太不容易,想要对她进行弥补。但他们却忘了,没有止境的溺爱,非但不是好事,反倒会害了孩子。
李裹儿的故事告诉我们:养孩子,有时候还真不能太溺爱了。过分的溺爱,往往比什么都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