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送问道号,他的子女下场如何
黑客送问道号,他的子女下场如何?
“从来权臣多薄命,自古寡恩帝王家。” 此诗句用在下场惨烈的权臣多尔袞、张居正的身上,似乎很是妥贴应景。但用在乾隆朝之权臣兼能吏的和珅之仕途际遇上,似乎是有点儿冤枉嘉庆帝了。也许,一束白绫,悬梁赐死曾与乾隆皇帝盟誓“君臣永不相负”的和珅,籍没了亿万家财,确实也没怎么对和珅之子女多下狠手了。
和珅凭才情卓越、博学多才、精明强干、长袖善舞之为政研学全才,制“议罪银”、总纂《四库全书》、总理国政内务、署理外交贸易、协理军政资务,就博得了乾隆皇帝长期的圣眷隆顾。自“少贫无藉,承袭三等轻车都尉”始,从政20余年,擢迁47次。封一等忠襄公、拜文华殿大学士、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兼任吏部、户部、刑部、理藩院(外交)尚书,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要职。
和珅的权倾朝野,势达天下。别说是大清之天下周知皆惧,就连洋人、英使臣马戛尔尼也是明面上盛赞和珅,为“中国首相、成熟的政冶家”,私下里却微言和珅,是“中国的二皇帝”。这还了得,嘉庆帝自是旧怨新恨而龙颜震怒、力铲不容。由是以二十大罪诏旨天下。廷议凌迟,悯其相国有功,不忍肆市,改赐白绫,饬其悬梁伏法。
和坤生二子一女。长子由乾隆皇帝赐名为丰绅殷德,许配和孝公主成婚。累官御前大臣、护军统领兼内务府总管大臣。和珅被赐死之时,其被夺职削爵,仅留散秩大臣职。嘉庆七年,大赦天下,又复爵位。嘉庆八年,公主府长史奎福讦其谋反,经查谋反虽属乌有,仍削去散秩大臣及爵位。嘉庆十一年,出任头等侍卫、满洲副都统、复伯爵位,离京赴乌里雅苏台军中任职。嘉庆十五年二月,归京养病,晋升公爵。五月,郁郁辞世,时年三十有六;可知其虽无被株连,却受波及颇深。
次子是和珅在40多岁方诞,无名早夭;生女为钮祜禄氏,后嫁与康熙朝淳亲王允佑之孙贝勒永鋆。和珅死后,永鋆一家也受池鱼之殃,抑郁而不得志。
结合史料,综上看来。嘉庆帝赐死和珅,志不在置其于死地、绝其子裔而后快,惟与和珅功高震主、权势熏天、门生遍地、已滞皇令通达、号调不畅、世人皆知有和中堂,却不知有嘉庆帝之事有关。至于其聚财于大内、吏部,为大内及国政之用度,应为国功,即便乘隙敛财于私,视其大过,功过相抵,也熠熠有余功也,殊不为以此惩之。
观之二十大罪之诏瑜,以泄密、欺君、不忠、越制、怙权、擅政、任人唯亲为首要;至于涉及敛财,虽有数条,却皆置于诏旨之后。天颜震怒之下,却未见诛连其子女,亦足见皇帝非为悲悯恕之,实为皇权、国政之渠通达,而铲堵化淤去和氏而已,殊大可不必斩草除根耳。
鸣乎,世皆以和珅死于贪财敛物,和珅实死于权臣之弄、非殁于能吏之干、非戮于贪婪之念。“从来权臣多薄命,自古寡恩帝王家”,用之于多尔衮、张居正之身妥贴、用之于和中堂之死亦无不可。
你觉得什么影视比较好看?
你喜欢心理犯罪片吗?你喜欢悬疑反转全程揪心的电影吗?给大家推荐一部最近看过的,韩国有名的犯罪惊悚电影——《捉迷藏》。
韩国很擅长拍心理类的惊悚类的电影,虽然观影感受整体来说很压抑,故事情节槽点也有,但整体的故事结构和设置的N重悬念还是挺抓人的。
就拿《捉迷藏》来举例,整体故事挺好,反映了社会现实,贫富差距,贫穷的人居住的地方是如此的脏乱差,无家可归的流浪汉随处可见,引出了大背景,无家可归的人总要想办法为自己挣的一份好的住处,哪怕是用杀人这种手段。
电影的惊悚感、音乐把握的不错,头盔人在电梯里的画面让很多人不寒而栗,这都是生活里最平常不过的画面了,很真实,让人觉得身边美好的世界之下其实可能也暗流涌动。开头的各种悬念设计足足调动了观众胃口,到最后凶手的现身、真相的发现都是一环扣着一环。但收尾有些仓促,仔细一想可能有些地方不太符合逻辑或常理。但整体不妨碍它是一个好故事。伏笔:故事刚开头是一个独居的女孩子深夜回家打电话,跟男友吵架了,很生气的进了电梯,电梯里同时也进来了一个戴着头盔看不清是男是女拿着雨伞的人。女孩在看电脑,听到门外有动静,心情不好的她很生气地打开门以为又是那个怪人。于是打开门去看究竟,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小女孩在外面。其实,这时候,戴头盔的人已经潜入女孩的家里,并趁其不备拿着雨伞把她杀死了。
悬念1:男主的哥哥男主接到电话,说他哥哥怎么都联系不上,很久没有付房租,男主跑到他哥哥住的地方,就是故事刚开始女孩子被杀害的那个居民楼。哥哥的房间中有女士内衣、卫生巾,加上隔壁女邻居很害怕地说:以后不要再找她的女儿了,不得不让人觉得原来男主的哥哥是个变态狂、恋童癖之类的。那杀人犯可能就是男主的哥哥了吧?男主的哥哥跟男主其实关系并不好,男主其实是领养的,他哥哥才是父母亲生的孩子,然而小时候有个邻居女儿被猥亵,男主指控是他哥哥干的(其实并不是),自此,父母对亲生儿子十分厌弃,对男主疼爱有加,连过世也把所有遗产都给了男主。
小时候说的谎,往往需要一辈子来心不安,男主对他哥哥十分歉疚。最近各种怪事的出现,更是让他经常做梦梦见他哥哥回来找他复仇。悬念2:流浪汉男主的老婆女主在楼下车里一边打电话一边等男主下来,他的两个孩子闹着要出去玩,同时指了指车窗外的一个女孩子(同电影一开头女孩被杀前出门看到的那个小女孩是同一个人),女主没有多想,就同意了。打电话的同时看到对面有辆车旁边站着一个穿着很邋遢像流浪汉一样的人,一直在面容猥琐地盯着她笑。她心里发毛,看看自己两个孩子还在那玩,就很放心地不看那个人。
可是过了一会儿,再从后视镜看自己两个孩子,没了!是的没了!一转眼的功夫,感叹这位年轻妈妈心大的同时也为她捏了一把汗。她慌忙下车寻找,结果在流浪汉一样的男人车里看到自家的两个孩子,于是疯狂地让他放了两个孩子。男人只傻笑,直到小女孩的妈妈出来帮忙,疯狂地打那个男人,孩子才最终被放了下来。难道这个男的就是凶手?他装疯卖傻经常潜入别人的家里变态杀人?
悬念3:无所不在的头盔人女主居民楼的电梯里:被害女生所在小区的每个房间外面刻上记号,表现房间里住了几个男人,几个女人,几个小孩。而女主在当天经受过惊吓之后自行带着两个孩子回到自家居民小区里,有一辆车尾随她到了小区。而在后面一天,女主和她女儿进电梯时同样遇上了片头的头盔人。看到这里已经极其紧张了,头盔人会怎样下手?男主不在家,女主和孩子怎么样逃脱?还好头盔人按的是比女主高一层的电梯,女主和她女儿先下电梯,走到房门那里正准备输密码开门的时候,电梯还没有关,女主很犹疑,而篇篇女儿等不及,一下子把房门锁的密码大声说了出来。听到了密码,电梯门才关门。女主这时候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女主房门外:后面有一天,也是女主和孩子在家(男主一直在调查他哥哥的情况),物业通知女主下来拿快递,需要他亲自来取。女主让小孩子在家,叮嘱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女主下楼取到快递后是空箱子,正巧男主打电话让她带孩子小心点。她想到两个孩子别有什么危险,慌忙跑上去。而此刻,两个小孩子独自在家,一直有人在敲门,还在使劲推门。其实外面正是头盔人想要强行进入女主家中,还好房门密码及时被换掉,头盔人才没进去。
小区儿童游乐设施旁边:女主的儿子失踪了,男女主在物业的监控摄像头里发现有这个头盔人。他们吓坏了,好在后来儿子找到了,并不是被头盔人拐走或是怎样,但这个头盔人无疑给这一家人带来了极大的心理阴影。
发现头盔人的真面目:布置了多重悬念之后,接下来谜底开始揭开:男主在车里无意中看见头盔人又在小区附近游荡,于是跟踪他,来到的正是他哥哥所在的那个小区。他遇见了影片最开头被杀死的女生的男朋友,以为他就是凶手,而跟他扭打在了一起。在打斗的一片混乱中,一个尸体从衣柜里倒下来。俩人吓坏了,而这时,头盔人又出现了,拿着雨伞把被害女生的男朋友也杀死了。而后也准备过来杀男主。所幸男主跑的快,这时候来到了电影前面两次出现的小女孩的家里,小女孩有一只眼睛受了伤,蒙了纱布,但人看起来很好,让男主在家里坐着。男主之前跟女主和两个孩子在这个小女孩的家里作过客,小女孩的妈妈看起来是个很朴实的家庭妇女,他爸爸在国外工作挣钱,常年不在家。
男主的手机坏了,想要跟小女孩借他的手机用,而小女孩则领他进入到一个储藏室,里面摆满了各种手机、玩具……小女孩很开心地告诉男主:他将要搬进一个大房子里了,还拿着其中一个手机打开给他看新的小区楼房。男主一看,这不正是自己的家吗?这个手机不也正是男主在这边丢的手机,原来在他们这里……
男主顿觉毛骨悚然,好像意识到了什么,一时没站住,一个踉跄差点跌倒,而幸好抓住一个衣柜的门,而这时,衣柜里有一个尸体倒下来了,他仔细一看,是他的哥哥而此时小女孩喊了一声“妈妈”,头盔人又出现在了房间里,一下子把男主打昏过去。是的,头盔人正是小女孩的妈妈,是女人!头盔人的目的:鸠占鹊巢原来,小女孩和她妈妈一直无家可归,一直这样以寄居者的方式生活着。从最简单的杀害单身居住的人开始,这位妈妈谋求到了一个“家”的住所,直到住进了这个居民楼里最大的一个房子。
这个妈妈不会满足,在男女主在她家作客打听情况的时候,她看出男女主有所大房子有个豪华的车,于是“鸠占鹊巢”的主意打定了。当这个妈妈把男主打死(实际上男主只是昏迷了很长时间)之后,拿到男主的钥匙、身份证等重要物品,这对母女已经准备前往“新家”寄居了。当然,她的任务还没完成,要杀掉女主和两个孩子。在女主被打的头破血流,两个孩子被吓得又逃回家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敌人就在他们的家里。几番回合之后,女主依旧昏迷不醒,两个孩子躲在了家里的某个角落。而这位妈妈仿佛有无尽的力量与男主缠斗,最终男主灵机一动:这个疯狂的女人最看重的是房子,那他就把房子烧了,应该是她最大的软肋。于是在厨房放了火,本来跟男主撕打在一处的女人非常心疼地往厨房奔去,想去灭火却终究什么也做不了。
最后终于疯女人被警察带走了,男主一家也离开了这所房子,而大家不知道的是,小女孩还藏在衣柜里没有出来,等她有了同样的力量,她或许也将以同样的方式开始她的寄居生活也未可知。
能猜得到这样的闭合式结尾,美版的《捉迷藏》也是这样的结尾,不过韩国这版《捉迷藏》前面的悬念设计过足,到最后没有一一交代,小女孩被漏掉是个逻辑硬伤,除了知道凶手是谁,那个流浪汉到底是什么人呢?会不会是同伙呢,细思恐极。
历史上有哪些弄巧成拙的故事?
弄巧成拙的本意是想卖弄聪明,将事情做好,但最终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做了蠢事,将事情变得更糟。除了成语“弄巧成拙”本身的成语典故外,在我国历史上还有很多类似于弄巧成拙的故事,如:
邯郸学步:故事主人公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优雅的走路姿势,反而连原本的走路方式也忘记,最终只能爬回故国;韩王的疲惫之策却造福了秦国:战国时期的韩王命郑国去秦国修水渠,原本是想疲秦、拖垮秦国,但最终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适得其反,给秦国添加数万顷良田,使秦国更加强大。
成语“弄巧成拙”的典故在北宋时期,有位著名的画家孙知微,非常擅长画人物。他画中的人物神态逼真,宛如活过来一样,因此当时的人都争着想找他画画,也有很多喜爱画画的人向他学习。
一次,孙知微受一寺庙(寿宁寺)的委托,画一幅《九曜星君图》。接到委托后的孙知微便开始用心构思作画,当只剩下最后一道工序时,恰巧有朋友到访,邀请他去饮酒。
孙知微仔细看了看作品,感觉还算满意,加上《九曜星君图》也只剩下最后的着色部分,于是孙知微放下手头上的工作,将最后的收尾工作交由弟子们完成,并对弟子们说:
“这幅画的线条我已经全部画好,剩下的着色部分,你们要小心些,不要用错了颜色,在我回来时,希望完成这幅画。”
孙知微刚走,他的一群弟子便围着老师的画开始交流起来。
在一群弟子都在互相讨论时,只有一个叫童仁益的弟子一言不发。于是有人便问童仁益为什么不说话,是老师这幅画有什么不足之处吗?
而童仁益平时就喜欢哗众取宠,卖弄自己的小聪明,这下可找到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他便故作高深地模样说:
“画中人物的神态很传神,但画中童子手中的水晶瓶却好像少了点东西。老师每次画瓶子时,都要在瓶中画一支梅花,这次却没有,想来是老师着急出门的原因吧!”
此时的童仁益已经忘了老师出门前的叮嘱(孙知微在出门前就仔细看过《九曜星君图》,并叮嘱众弟子,画已经全部画好,小心完成着色即可),于是就在画中瓶口处补画了一支红莲花。
最终孙知微从朋友家回来后,拿起画一看,一眼就发现画中多了一朵莲花,于是又气又笑地问道:“这是谁干的蠢事,画蛇添足也就算了,这简直就是弄巧成拙!”,说完便将此画撕了。
此时大家也能想到是那多出来的一朵莲花影响了整幅画,原因是童子手中的瓶子并非是普通的花瓶,而是水暖星君降服水怪所用的镇妖瓶。若是没有添上莲花,还是宝瓶,添了一朵莲花,反而变成了普通的花瓶。
原本是一副很好的作品,就因为童仁益一个卖弄聪明的举动,反而影响了画中的神韵,沦为一地碎纸。
通过童仁益的故事也让我们明白:在生活中,千万不要自作聪明,在自己没有成熟的想法和见解时就不要去炫耀,俗话说“没有那金刚钻,就别揽那瓷器活,”,不然最终只会显露自己的无知和浅薄,沦为大家的笑料。
邯郸学步的故事邯郸学步的典故来源于我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燕国的一个少年。
这位身在燕国寿陵的少年,只因听说赵国邯郸人的走路姿势非常优美,便决定前去学习。
当他不远千里到达赵国都城邯郸后,终于看到了邯郸人十分优雅的走路姿势,于是少年便在大街上跟随着路人模仿了起来。
不过这位少年愣是学着邯郸人走路模仿了好几天,但是无论他怎么学也学不会,不仅没有学会,反倒他自己的走路姿势比起之前还要更加难。
而且这位少年还没有放弃,反而认为自己之前的走路方式有问题。于是他更加卖力地学了起来,决定从头学起,这次他不仅模仿邯郸人的走路姿势,还仔细推敲下一步的动作,学得极为认真。
最终经过三个月的刻苦练习,这位少年还是没有学会,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路方式都给学忘了,以至于都不知道该如何走路,最后只好爬着回了燕国。
如果站在学习角度来看,这位燕国少年的精神应该得到肯定,但站在普通的人角度来看,他最终的结果却是弄巧成拙,以至于连自己原本的走路方式都能忘记,导致路都不会走,这种盲目的学习是不可取的。比如古代皇帝的威严,并不能通过模仿帝王的行为、说话方式就可以有的,这与帝王的家庭环境、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不是一蹴而就的。
韩王的疲惫之策,却是为秦国作嫁衣在战国后期,韩国作为战国七雄中实力较为弱小的国家,面对强大的秦国,根本无力对抗,但韩国又不想被秦国吞并。于是韩王企图想用疲秦之策削弱秦国,使秦国无力再征伐韩国。但最后韩王不仅没有没有拖垮秦国、达到预期目的,反而适得其反,韩国人郑国为秦国修建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郑国渠,最终却给秦国增加了四万多顷沃土良田,使秦国的关中地区变得更加富饶,国力更加强大。
众所周知,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在战国后期已经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秦国军事强大,国家富裕,加上又有统一天下的野心,从秦孝公开始就一直不断地蚕食各国的土地。逐渐强大起来的秦国,让诸侯列国深感不安,担心被秦国吞并,尤其是一些弱国、小国。
《史记》记载:“昭襄王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韩,拔九城,斩首五万。四十四年,攻韩南阳,取之。四十五年,五大夫贲攻韩,取十城。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五十一年,将军摎攻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庄襄王元年,使蒙骜伐韩,韩献成皋、巩。”
在秦国对外的扩张战争中,和秦国相邻的韩国就经常被秦军攻伐,韩国的陉城、南阳、阳城、负黍、城皋、荥阳等数十座城邑都被秦军先后攻占,但韩国碍于秦国强大的实力,不敢与其抗衡。
不过韩国也不想被秦统治,于是韩王只能想其他办法来化解秦国对韩国的攻势。在韩桓惠王二十七年,韩王命水工郑国西去秦国,劝说秦王修建水利工程,目的是为了耗费秦国的人力和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国力和军事力量,使秦国无力东出攻打韩国。
至于韩王为什么不选别人,而是选了一个水工郑国?因为郑国虽是韩国人,但并非韩国的朝臣要员,只是一介水工,属于纯粹的技术人员,派郑国入秦,不容易被秦王发觉,远比派遣一个韩国大臣要安全的多。
于是郑国带着目的前往秦国,游说秦国凿穿经水,修一条长三百多里的水渠,引泾河水入洛水,灌溉农田。最终秦王嬴政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命其主持一系列开凿工程,为秦国修建水渠。
可见韩王的疲秦之策算是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但最终的结果却令韩王始料不及。郑国虽然是带有目的为秦国修建水渠,但郑国却是一个工作狂,水渠工程开始之后,郑国已经完全忘了自己入秦的目的,一心一意投入到修渠的工作中。
但工程在未完成之前,郑国入秦的目的最终还是被秦国发现,不过秦王并没有处置郑国。郑国对秦王表明,渠成之后是对秦有利的,并且郑国忘我的工作态度也被秦王看在眼里,于是嬴政对郑国加以重用,继续让他负责修水渠。
《史记》记载:“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最终水渠在顺利完工后,秦国的关中地区在泾河水的灌溉下成为千里沃野,亩产高达六石四斗。秦国为此又多出了四万多顷的肥美良田,关中地区也成为秦国最富庶的地区,秦国变得更加富强,此渠也以郑国之名命名,人称“郑国渠”。
从此秦国的粮食产量大增,加上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秦国终于有能力开启统一六国的战争,而韩王的疲秦之策不仅没有成功,反而为秦人做了嫁衣,造福了秦国。
站在秦国的角度来看,韩王属于大好人,但站在韩国的角度来看,韩王此举就是典型的弄巧成拙,不仅没有削弱秦国,反而加速了韩国的灭亡,成为第一个被秦国吞并的国家,可以说是“赔了郑国又灭国”!
你还知道哪些弄巧成拙的故事,欢迎在下方留言区探讨。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有哪些产品经理必读的书?
近期整理的一份产品经理的书单与各位共享:
一、入门类二、进阶类三、沟通类四、需求分析类五、用户分析类六、交互类七、设计类八、UI类九、数据分析类十、项目管理类十一、拓展类十二、商业/品牌类大家根据需要选择其中的书籍来阅读,带着问题阅读,相信收获更多!
老子说的道?
首先声明,我下面要讲的所谓的“老子的道”,不是老子所理解的道,而是我所理解的“老子的道”。我只是尽量去靠近老子的本意。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记住,任何人讲的“道”,都不过是他自己所理解的道。即便是老子在世,老子所说的道,也不过是老子所理解的道,而不是那个真正的“道”。
与此同时,你听到别人讲的“道”,即便是听老子讲的道,也不再是老子的道,而变成了你自己的道。
所以,我坐在这里和你讲老子的道,实际上是在讲我的道。你听了我的道之后,你心里就只剩下你的道。
道就是如此玄妙,如同水一样,没有自己的形体,你的心是方的,你就得到了一个方形的道;你的心是圆的,你就得到了一个圆形的道;你的心是红的,你就得到了一个红色的道;你的心是黑的,你就得到了一个黑色的道。
老子所说的道,很多人理解为自然规律,这是不准确的。
在《道德经》中,老子对道定义如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可见,在老子看来,道首先是物质(有物混成),是“可以为天地母”的物质,由“道”这个物质生育出了天地万物,有情众生。
但我们需要知道,这里的物质与我们平时所理解的物质不同,我们平时所理解的物质,所见到的物质,其实只是物质的现象,而不是物质的本源。“道”这个物质是物质的本源,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万物本源(随便我们怎么命名都行,反正“名可名,非常名”)。
这个本源物质是我们无法用眼耳鼻舌身意去感知的,因此老子又把这个“道”称作“无”,或者是“无极”。再由这个不可见的“无”生出了可见的“有”,也就是由本源物质生出了纷纷纭纭的物象、现象。
而现象都是空的、假的,所以佛教讲“五蕴皆空”,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刚刚提到,很多人将道理解为规律,这是不准确的,但不是错误的。
这是因为道是物质与规律的统一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就是规律性的体现。
这个规律是天道,是宇宙自然之道,因此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在讲对规律的效法和模拟。
而道并不仅仅是物质和规律的统一体,还是时空的统一体。
我一直将易经视作是一门宇宙建模学,用易经为宇宙万物建立起各自的时空全息模型。这个模型具有时间、空间、物质、联系(规律)这四个支柱,因此道也是时间、空间、物质、联系的统一体,是这个宇宙中唯一的存在。也正是因为它是唯一的存在,所以老子才发出了“寂兮寥兮”的感慨。
道很孤独,孤独无趣到极致,于是自己化生出了天地万物以及人类,来陪着自己玩。这有点类似周伯通开发出左右互搏之术,或者某个孤僻的程序猿开发出一款游戏来自娱自乐,而我们就是游戏中的各种角色。
我们平时所看到的现象物质,其实都是这个本源物质在时空中的显现,是由道这个本源物质化生出来的,并经由我们的感官为我们所认识和了解。
也正因为道是时间、空间、物质、联系的统一体,所以一方面,道与时间具有同等的寿命,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道这个本源“如如不动”,按佛教的说法,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道无时不在。
另一方面,道与空间具有同样的大小,大而无其外,小而无其内。因此庄子才会认为“道在瓦砾,道在稊稗”,道无处不在。
正因为道生出了天地万物,所以道充斥了我们的空间和时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以上是我对老子的道的理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过还是那句话,这是我理解的老子的道,不是老子的道,也不是那个真正的万物本源的道。你看了之后,就会形成你自己的道。
另外,我们平常所说的修道,其实不是修道,因为道就在那里如如不动,你是修不动它的。
所谓的修道其实是修心。
我们的心一直是天人合一,与道同体,但我们的心被堵塞了,污染了,虽然仍然与道同在,却感受不到道的召唤了,所以通过修心恢复与道的通讯,进而更好地认识道、掌控道,让道为我所用,而不是被道这个程序猿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