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战略版老头问题(郝思文的绰号是什么意思)
三国志战略版老头问题,郝思文的绰号是什么意思?
井木犴,隐藏着明朝的一段历史。郝思文,则是十分思念建文帝的意思,也就是“好思文”。
井木犴隐藏着朱棣朱允炆“井木犴”是三个字组成:井、木、犴,因而要分开来解读。
井,是二十八宿中的井宿。《史记·天官书》把井宿叫做“东井”,“东井为水事”,是朱雀之首。朱雀位居南方,五行属火,主文章之事。因而,井木犴的“井”,就暗藏了“朱”、“炆”二字。
木,为柳宿所管之事,故而,《水浒传》中有很多柳树,象征了明朝国祚。朱允炆的“炆”是南方之火,这是朱元璋为他的子孙确立的辈分,那么,木,就是朱棣木字辈的这一代人。木在东方为青龙,《水浒传》中的青龙,实出自《三国志通俗演义》开篇神话中,窜入皇宫,盘于龙椅上的二十余丈长的大青蛇。这条蛇,就是雪花大蛇朱允炆。
朱允炆是蛇年大雪节出生的,他不是青龙,而是大蛇,虽有龙象,但毕竟没有成龙。井木犴之“犴”,就是龙之九子之一,很像龙但不能化而为龙。朱允炆最终被剥夺了帝号,逐出了太庙。
青龙,说的是木字辈的朱棣。犴,很像老虎,朱棣也是出现在龙虎山上吓唬洪太尉的白额锦毛虎。但是,朱棣毕竟成龙,他即便是很像老虎但却不是老虎,而是青龙。
井,在《水浒传》中还有一层寓意,那就是朱洪武建南京皇宫时,移掉了三山,填平了燕雀湖。书中两次出现的“三山”,暗藏的就是这件事。燕,就是燕王朱棣,雀,便是南方朱雀之首朱允炆。
郝思文,究竟是谁十分思念建文帝明朝靖难之役的历史,都隐藏在《水浒传》中,揭开《水浒传》之谜,或可从另一个侧面了解这段的历史的真相。
上文讲到,“井木犴”隐藏了朱棣与朱允炆,若是以“井木犴郝思文”解读,那么,一定就是朱棣、朱允炆十分思念建文帝了。
朱允炆思念建文帝,岂不是自己思念自己?《水浒传》中,自己打自己的故事有很多,当然也就有自己思念自己的人了。朱允炆思念建文帝,其实就是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后,对皇帝之位的思念。这样的思念,肯定够得上“好思文”。
朱棣思念建文帝,当然是隐藏了朱棣四处派人寻找下落不明的朱允炆这段历史疑案。然而,施耐庵在《水浒传》中说,靖难之役就是明朝的“玄武门之变”,建文帝是被弓箭射杀了。这个大明王朝第一疑案,其中的真相被隐写在了《水浒传》“三打祝家庄”等故事之中。
三打祝家庄实则“三打朱家庄”,施耐庵再次在书中以《史记·天官书》暗示,这就是一场帝王级别的战争。这段故事,我已经解读过多次,此处不再重复,最终的隐喻就暗藏了建文帝在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这天,在金川门(西北门)被弓箭射杀了。
朱棣害怕背负弑君篡位的罪名,便虚张声势,扬言建文帝失踪,便派人四处寻找。这件事,也隐写在《水浒传》中,尤其是在“三打祝家庄”的故事中,简直就是明写了。
除了这两人“好思文”之外,梁山还有人十分思念建文帝。假如揭穿梁山是谁“好思文”,那就基本上可以推测出《水浒传》的作者有可能是谁了。
在此,我不剧透这个终极谜题,只说一点:“施耐庵”就隐藏在《水浒传》中,他绝不是伪造的死于洪武三年的乡下老头施彦端。
郝思文为何追随大刀关胜书中交代,井木犴郝思文是大刀关胜的结义兄弟。关胜是关羽的嫡派子孙,梁山五虎将第一名。梁山五虎将的前两名对应的是蜀汉五虎将中的关羽、张飞,这两人原本是结义兄弟。但是,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却没有把关胜、林冲写成结义兄弟,关胜反倒是与郝思文义结金兰。
这其中的逻辑,便是把郝思文写成了林冲的对影:梁山大排名时,林冲上应天雄星,郝思文则上应地雄星。《水浒传》中,施耐庵借“燕人张翼德”、“燕颌虎须”之燕,以及岳王庙所隐去之“王”,以林冲象征“木字辈”的燕王。
也就是说,郝思文也是燕王的对影。施耐庵为何这样写呢?原因就在于关胜的兵器:青龙偃月刀。
上文讲到,“井木犴”中隐藏着青龙,分别是朱棣、朱允炆。叔侄二人为争夺皇位,打了一场靖难之役。这场战争的挑起者,是朱洪武,因而,是朱洪武放出了妖魔,龙虎山上的白额锦毛虎和雪花大蛇便要吓唬他了。朱洪武生于戊辰年(1328年),他也隐藏在了“井木犴”之中。
施耐庵之所以在书中以《史记·天官书》隐写了很多事,就是要揭穿朱洪武等皇帝们“天道循环”、皇权“应天承运”的谎言。朱元璋立孙子做皇帝,原本就是违背“天道循环”的妖魔行为。妖魔出世,天下大乱,王朝必然灭亡。
因而,是青龙“偃月”,朱元璋家自己把一轮明月搞得暗淡无光,然后被一只大金盘所赶散。《水浒传》中大量地描写明月,并且以元宵、中秋、中元等节日出大事,暗示明朝的终极命运。
郝思文追随关胜,是因为青龙偃月刀。明月无光,“井木犴”们当然要“郝思文”了。
各位大佬能麻烦推荐几本文史类书籍吗?
首先说明一下我不是什么大佬,只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下面根据我的经验,推荐如下中外书籍与朋友们学习共享。
一、中国古代文学
1、《史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传记文学。他全面记述了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情况,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史记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130篇,52万余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7年)字子长,左冯翊夏阳(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识广博,官拜太史令。司马迁,10岁的时候随父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后又陪同汉武帝巡守封禅,游览了更多的地方。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后得罪汉武帝。入狱,受宫刑后写出了《史记》。
2、《资治通鉴》是用编年体写的历史,它综合了各朝“纪传体”断代史的成果,把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1360多年的历史,以年月为经,史实为纬,依时代顺序通贯起来叙述。全书294卷。作者司马光(1019年--1086年)北宋史学家。字君实,夏县(山西)涑水乡人。自幼爱读书。尤喜《左氏春秋》学识渊博。神宗熙宁年,官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3、《全唐诗》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一部汇集唐朝诗歌的集子,全书共900卷,目录12卷,共收唐、五代诗4.89万首,作者2200多人。在中国还没有一部集子,像全唐诗那样收集这么多的诗歌和作者。最早考虑编撰此书的人是清圣祖玄烨(康熙)。《全唐诗》全面反映了唐代诗歌的繁荣景象。
4、《红楼梦》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鲜明政治倾向的长篇小说,全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描写了贾府由盛到衰的变化,以贾府为代表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凭借他们政治上的显赫权势,朋比为奸鱼肉人民,多方面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丑恶,显示出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作者曹雪芹。(1763年--1764年)。名霑字孟阮,号芹溪,雪芹也是他的号。祖籍辽阳(今属辽宁)满洲正白旗人。其曾祖、祖父、父辈。相继担任了60多年的江宁织造。还担任过两淮巡盐御史。
5、《水浒传》通过宋江起义这段历史故事的叙述,深刻揭露了人民与统治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展现出贫苦农民被迫逼上梁山,拿起武器进行战斗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作者施耐庵(1296年--1370年)进士。 苏北人。
6、《三国演义》形象地展现了汉末黄巾军起义到西晋统一近100年的历史面貌。描写了400多个人物,事件复杂,头绪纷繁,作者以曹操和刘备双方的矛盾为主线,精心剪裁,主次分明,脉络清楚,布局严谨。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在某些方面成为人民的生活榜样。作者罗贯中(1330年--1400年),元末明初人。
7、《西游记》中国古代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叙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以讽刺幽默的笔调,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使小说充满奇特的幻想,表现了罕见的艺术想象力,对孙悟空这样一个理想化英雄的塑造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独创。许多人物既有神奇性又有现实感,还有动物的自然属性。是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名著。作者吴承恩(1500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性敏多慧,博及群书。曾任长兴县丞。
二、中国近现代文学
1、《阿Q正传》、《狂人日记》。作者鲁迅(1881年~1936年)文学家。浙江绍兴人。
2、《子夜》、《白杨礼赞》、《风景谈》。作者矛盾(1896--1981),浙江桐乡人。
3、《家》、《春》、《秋》。作者巴金(1904年--2005年)现代作家,原名李芾甘。四川成都人。
4、《雷雨》、《日出》。作者曹禺现代戏剧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
5、《骆驼祥子》、《茶馆儿》。作者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
6、《暴风骤雨》。作者周立波(1908年--1979年)现代作家。原名周少仪,湖南益阳人。
7、《李自成》。作者姚雪垠,(1910年--1999)现代作家。河南邓县人。
8、《回延安》、《雷锋之歌》作者贺敬之(1924年--)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今枣庄市)。
9、《谁是最可爱的人》、《战士和祖国》、《前进吧,祖国!》、《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东方》。 作者 魏巍(1920年--2008年)。现代作家,河南郑州人。
10、《林海雪原》作者曲波(1923年--2015年)。山东蓬莱人。
三、外国文学
A、西欧北欧文学
1、《伊索寓言》作者 古希腊伊索。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古代希腊曾广泛流传着几百则短小的语言故事。作者通过几百个小故事采用拟人化的写法。许多作品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如《狼和小羊》、《农夫和蛇》等《伊索寓言》在我国流传很广,早在明代就有了中译本,当时的译名叫做《况义》,清代又有了英汉对照本。清末翻译家林纾第一个使用《伊索语言》的译名。
2、《希腊神话》是世界各民族的神话传说中保存的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神的故事包括开天辟地神的产生和谱系,以及人类起源等等。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3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中古时期阿拉伯文学中规模宏伟的民间故事集。他曾被人们誉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一千零一夜流传极其广远,他从不同时期不同角度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和社会制度。
4、《仲夏夜之梦》、《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奥赛罗》、《哈姆莱特》、《李尔王》。作者莎士比亚(1564年--1616年)英国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一生创作了37部戏剧,两部长诗,154首十四行诗,特别是悲剧和喜剧,是世界文苑中少有的艺术珍品,他塑造的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夏洛克和福斯塔夫等,都已成为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艺术典型。
5、《大伟·科波菲尔》、《双城记》、《艰难时世》。作者狄更斯(1812年--1870年)英国人,生于普利茅斯。
6、《伪君子》、《唐·璜》、《吝啬鬼》。作者莫里哀(1622年-1673年),法国人。出生于巴黎。莫里哀一生写过30个剧本被誉为喜剧的创建者。
7、《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93年》。作者雨果(1802--1885》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雨果一生出版了26部诗集,12个剧本,21部理论著作,20部小说。
8、《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幻灭》。作者巴尔扎克(1799年--1850年)生于法国图尔市。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
9、《羊脂球》、《项链儿》作者莫泊桑(1850年--1893年)法国人。莫泊桑一生写了中短篇小说300多篇,长篇小说六部,诗集一部,游记三部,被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法国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10、《堂吉诃德》作者塞万提斯(1547年--1616年)西班牙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360多年来,堂吉诃德在不同的历史年代,不同的国家都成了脱离实际,枕于幻想,主观主义等一类人物的代名词。
11、《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皇帝新装》。作者安徒生(1805年~1875年)。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作品有诗歌,戏剧小说,游记等。一生创作了161篇童话和故事。安徒生的童话形象鲜明,故事生动,想象丰富,思想深刻。不仅对孩子有吸引和教育,对成人也有巨大的启示作用。安徒生是19世纪第一个赢得世界声誉的北欧作家。
12、《茶花女》(小仲马)、《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父子作家大仲马和小仲马。法国作家。
13、《格林童话》作者是德国的雅各布格林(1785年--1863年)和威廉格林(1786年--1895年)他们是兄弟俩。
14、《人民公敌》、《玩偶之家》、《社会支柱》作者易普生。挪威剧作家(1828年~1906年)。一生共写剧本25部。
15、《福尔摩斯探案》作者柯南道尔(1859年--1930年),英国人。《福尔摩斯探案》是推理侦探小说。
B、俄罗斯东欧文学
1、《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828年~1910年)。俄国人,生于雅斯纳亚伯兰纳。19世纪后半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上几乎无人能与之比美的伟大作家。托尔斯泰全集共90卷,约1000万字,囊括了19世纪以前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学题材,其创作数量之多,体裁之丰富,是文学史上所罕见的。是19世纪俄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2、《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套中人》作者契诃夫(1860年--1904年)俄国人。契诃夫一生共写了47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十几个剧本。他的短篇小说简练,朴素,深沉,含蓄,客观和抒情相结合。题材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真实自然含而不露,发人深思。契诃夫作品中的笑,辛辣的笑,一直带着鞭子的笑,形成了他幽默讽刺的独特风格。
3、《死魂灵》、《钦差大臣》、作者果戈里(1809年--1852年)俄国人。果戈里的代表作主要是讽刺喜剧《钦差大臣》和长篇小说《死魂灵》。《钦差大臣》成为俄国现实主义戏剧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4、《猎人笔记》作者图格涅夫,俄国人。屠格涅夫一生中的主要成就是6部中篇小说即:《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处女地》。
5、《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作者高尔基(1868年--1936年)苏联文学奠基人。
6、《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年--1936年)。生于乌克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生动地描写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从一个普通工人子弟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光辉历程,再现了俄国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历史画面。
7、《静静的顿河》作者肖洛霍夫(1905年--1984年)前苏联人。
C、美洲文学
1、《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1928年--2014年)哥伦比亚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作者海明威(1899年--1961年)美国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3、《竞选州长》、《百万英镑》、《汤姆索菲亚历险记》作者马克吐温(1835年到1910年)美国人。19世纪后半期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你听过哪些民间流传故事让你觉得不可思议?
《狼》
听来的故事:
解放前,辽西地区人烟稀少,植被繁茂。狼,狐等野兽出没,常有人家的猪被狼叼走的事件发生。
一日,我村的木匠朱师傅,去邻村二道沟做木工活。由于完工了,主人特备酒菜款待。酒足饭饱之后以是月上枝头,收拾工具背的背着,扛的扛着。趁着夜色,仗着酒力告别主人,从山上羊肠小路赶回家来。
走着走着,他觉得后面好像有什么东西。回过头来一看,看见一双蓝幽幽的眼睛,距离有三十左右米的距离吧。
师傅头皮发炸,出了一身汗。他知道那是一只狼,他被狼盯上了。这意味着狼要把他当食物了。
好在手里有锛凿斧锯,可以一拼的。他把锛子提在手里,做好了战斗准备。脚下却加快了速度,狼也加快了步伐。距离越来越近。
看看离家还有四五里路,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朱师傅索性停住了脚步,持锛而立,欲与一搏。而狼也停下梢梢后退。朱师傅又走,狼又跟。他停狼停,他走狼走。如此反复几次。
大概狼没有十分的把握也不会轻易进攻的。如果人要是慌乱逃跑,它看出了恐惧就马上进攻了。
师傅又一次停了下来,他此时恐惧感小多了,站定后拿出火镰打火吸烟,稳定一下情绪。
不想狼却向后退了好远才停下来。
师傅灵机一动,蹲着在地上聚了一堆枯树叶,用火镰点燃。又加些枯枝败叶火势更猛。
再看那只狼,已经不见了踪影。
原来野兽是怕火的。朱师傅哪敢停留,急急忙忙回家去了。
虽然危险过去了,朱师傅还是大病了一场。
在遇到猛兽的时候,火就是最好的防身的武器啊。
现在很多女人管自己的丈夫叫老公?
老公,在宋代戏曲中汉代尊老的“老”和“公”两个字,转义成为丈夫。宋元以前,老公是老公公的意思,即老年人。《三国志.魏志.邓艾传》:“七十老公,反欲何求!”《宋书.萧思话传》:“既久废射,又多病,略不能制之,便成老公,令人叹息。”《南史.贼臣传.侯景》:“请兵三万,横行天下;要须济江,缚去萧衍老公,以作太平寺主。”
把老公成丈夫的例子,几乎在宋元明清的戏曲及小说中都出现过,又如:
《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你在京中取了一个小老婆,我再家中也嫁了个小老公。”《水浒传》第五回:那大王叫一声:“做什么便打老公。”鲁智深喝道:“教你认得老婆”《西游记》:“这样个宝贝,也怕老公,雌见了雄,就不敢装了。”老公一词的演变由于宋元明时候的戏曲小说流传较广,并直接对社会底层的百姓有着极大影响,因此老公这个词汇便快速的散发开来。到了清朝时期,文史学家平步青的著作《霞外捃屑》中,已经把老公定为丈夫之称了,也就是说,到清朝时,老公的叫法已经是一个通用的称法。
老公的叫法虽然流行语元明清,但到民国时候,称老的尊称不如称先生来的雅致,因此那时候稍微有点身份的人,都称先生。新中国成立后,老公和先生的叫法都被去除,夫妻之间用同志或爱人相称。
改革开放后,老公和先生又随着港台剧的流行一起回流大陆,先生一词点有点阶级的色彩且太过雅致,没有老公的称呼来的顺口简便,久而久之众人都习惯老公这个称呼。但是,也有人认为老公一词太过于市井之气,是一种底层的俗语,上不了台面,因此在正式的场合,有人又喜欢用先生来称呼自己的丈夫。
古代丈夫称谓良人:上古时的称呼,为良好之人,作为妻子对丈夫的称谓,带有尊敬和期待的含义。
先生:在古代指的是出生在先的人,进而演变成年长者、有学识德高望重之人的尊称,引申作为丈夫的称谓。郎:郎的称谓比良人和先生来的较晚,郎是秦汉郎官的简称,虽不是定员,但也是前途极佳之人且郎者多为大家族的俊美儿郎,因此民间取其美意用以作为丈夫的称谓。卿:卿的含义与郎相似,由先秦的贵族与官员之间的称呼,经过汉代发展成为了夫妻之间的称呼。卿在夫妻之间可以互称,可以妻称夫,也可以夫称妻,卿发音亲昵、相互尊敬,代表着单纯、干净。官人:宋朝流行起来,包含着对丈夫未来的期望的称谓。官人一词原本是做官之人所用,后称士人,再后来成为了对丈夫的称谓。官人在唐朝时是官员的专称,在唐末之后宋初时已成普遍。夫:意原为劳动者,即成年男子,后引申为丈夫。夫是上古时用的最多的丈夫之称,因字简而符合当时的语言习惯,由夫引申的夫君、丈夫都是在夫的基础上而产生的美称。汉子:汉子的称呼比较粗俗,通常在文学作品中描绘底层妇女对丈夫的使用。汉子在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对汉人的一种蔑视称呼。隋唐时期,民族矛盾逐渐融合后,汉子一词也被保留下来,俗称男子,对于汉子的叫法看对方的口气而定。相公:在唐宋时期,汉字、语言得到极大的发展,由此也产生了几个新的词汇,相公也成了丈夫的新称谓。相公一次最早出现于曹操身上,曹操以丞相封魏公,后来的朝代拜相即封公,相公的称呼原是高官之意。进入社交领域后相公也俗称男子,再后来演变为对丈夫的称谓。但相公一词在古代并不待见,多出现在宋元戏文之中,清代时更是泛滥为男妓之称,因为有过这段不堪历史,所以很多人不喜欢把丈夫称为相公。于吉是三国中一位得道的老神仙?
三国是一卷波澜壮阔的人物群像绘,无论真实还是虚构的人物,他们每个角色都是这汪洋中的一捧浪花,这些传说让三国史之中的很大一部分脱离了正经文字的牢笼化作演义,也让其时甚至是多少年代后的人们的思想可以从束缚之中得到解放,创造出数不清的玄妙故事。
而这其中就不得不提到于吉这个玄妙的人物!
在三国演义之中,于吉是一个道士,更是人们口中的老神仙!书中言其在吴郡、会稽一带为百姓治病,甚得人心。可偏偏这样的一个人,却不得孙策喜爱,甚至评价其“此子妖妄,能幻惑众心,远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拜之,不可不除也。”最终还是被孙策杀死。
那么许多人都会有疑问,为何孙策就容不下这个百姓口中的老神仙呢?想解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分析孙策的实际心理。据《江表传》记载,“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
按照记载,于吉本是琅琊人,在抵达江东以后,经常免费施舍符水,替穷苦百姓治病。随着时间推移,他在民间的威望也越来越高,很多人甚至还抛家舍业地跟在他身边。
他的威望高到了什么地步呢?“时人皆知于吉,而不知孙策。”渐渐的,孙策心中必然会对于吉生出忌惮之心。在他有勇有谋的外表之下,实还藏着一颗妒忌之心,而这也是大多数的领导者容易产生的状态,在其位忧其事!
所以才有孙策定然要处死于吉的事情,但是真实的历史上又是如此吗?事实上历史上确确实实有于吉此人,而且本身也是道教发展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
甚至说他有可能影响了整个三国的进程也不为过!要知道,三国的起源就是由于黄巾贼的暴乱,而早在汉顺帝时于吉已在民间传道。这两件事情有什么关系呢?首先于吉他的道,同张角一样叫太平道。而张角自称的“太平道”,宗旨就出自《太平清领书》。
我们这时候再看一下,《太平清领书》又名《太平经》,相传正是由神人授予方士于吉的东汉道教太平道典籍,其成书于东汉中晚期,共170卷。
从这里来看,也就是说张角这个黄巾军的领袖所传播的教义,正是脱胎于于吉应该散播的《太平经》!当然还有人说于吉本身就是《太平经》的作者。不过从内容看,《太平经》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书中“真人”和“天师”互相问答,汇集《太平经》的人,应是真人或其传人,把天师所授的道书,连同问答记录编集成书。
也就是说于吉应该是一个得到此经的布道者,而他也确确实实凭借对于道的理解,走上了和张角不同的道路,在他传授的《太平经》中,涉及天地、阴阳、五行、十支、灾异、神仙等。可以说重新构筑了早期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以阴阳五行学说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图景,提出了一套“无为而无不为”统治术;提出了修道的教徒的修身养性术;提出了财产共有、自食其力的善恶报应观念,指出只有人们信修正道,方可断除灾异而得道成仙;也反映了平均主义和平等理想的朴素民本思想。
而正是这样一个理念,让于吉得以成为了历史之中,得到人们认可的人物。
只不过历史之中的蛛丝马迹,也说明于至大约九十多岁时候,还是被孙策所杀。而这样的事实在当时是很不得人心的,所以孙策死后,就产生了于吉索命的神话,还说于吉的尸体半夜就不见了等等。更是最终成为了三国演义之中充满玄幻色彩的精彩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