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国际货币论坛举行 聚焦“地缘经济风险与全球金融治理改革”
7月27日,以“地缘经济风险与全球金融治理改革”为主题,2025国际货币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策部门和金融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围绕地缘经济风险、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加密货币、数字金融等议题展开研讨。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南开大学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南开大学国家创新与金融研究院承办。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致开幕词,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郑新业主持开幕式。
林尚立表示,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国坚定推动高水平金融开放、稳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致力维护国际货币平衡,促进国际关系稳定,助力构建多边、多元的国际金融体系,已成为全球金融治理改革的中坚力量。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大学与南开大学在财政金融领域保持着高频次学术交流,在举办高端论坛、发布学术成果等方面有着坚实的合作基础,共同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和金融强国建设开新路、谱新章。希望与会各界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创新探索金融发展理论、开拓金融发展路径、推动解决全球发展问题,为维护全球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复苏贡献学界智慧与中国方案。
陈雨露表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正重塑全球经济发展进程,数字货币已成为国际货币体系重构的核心变量。个别国家强推单极化稳定币将因“背离多极格局、放大传统金融风险、美债美元震荡外溢、传统货币错配风险增加新传导渠道、监管真空”五大隐患而加剧系统性风险。他呼吁坚持“价值本真性、系统稳健性、普惠包容性”三大原则,推动央行数字货币与合规稳定币协同发展,共建多边数字货币流动性互助网络,携手“全球南方”构建平等互惠的数字丝绸之路,塑造包容普惠的全球数字货币金融新秩序。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王芳发布2025人民币国际化课题成果《不断深化的地缘经济风险》。该报告通过概念辨析、风险溯源和效应分析,对地缘经济风险开展了系统深入的学理化研究,并构建了以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变革来有效应对地缘经济风险冲击的分析框架,揭示其内在特征和影响机制,进而将应对地缘经济风险冲击与人民币国际化链接起来。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戴相龙,巴基斯坦央行原行长亚辛・安瓦尔,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吴晓求作主旨演讲。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庄毓敏主持主旨演讲环节。
戴相龙表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暴露出诸多问题,需坚持推进全球金融体系的治理改革,包括改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减少货币政策负面溢出、改革国际金融组织、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以及反对金融霸权。他提出,面对不断扩大的地缘经济风险,要加快推进全球金融体系的治理改革,推进货币多元化,发挥二十国集团的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合作。
亚辛・安瓦尔表示,21世纪全球经济格局正经历重构,中美将共同驱动变迁,保护主义等加剧不确定性。贸易、技术、资源、气候风险是四大关键影响领域,贸易上,关税有破坏性,区域整合成趋势;技术方面,中国在多领域领先,可解决普惠问题;资源上,石油和稀土的分布与争夺影响深远;气候风险需大量投资,中国绿色转型领先。与此同时,金融领域的协作对可持续增长至关重要。
李礼辉认为,稳定币具备创新金融便利的作用,但也存在系统性金融风险。美国希冀捆绑稳定币与美元,以维系全球货币金融霸权。若美国无法改善双赤字,或影响其币值稳定性。有必要跟踪以美国为代表的去中心化金融市场的动态,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货币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吴晓求表示,人民币国际化是建设金融强国的核心标志,这需要以市场化、法治化和制度稳定性为基础。法治完善和信心稳定是根本前提,需通过系统性改革进一步巩固国家软实力。人民币国际化需突破传统路径,探索“第三条道路”。发展中国资本市场需聚焦三方面:供给端优化资产质量,资金端扩大长期资金入市,制度端强化法治,同时与资本市场开放相辅相成,通过国家战略协同推进。
27日下午,“地缘经济风险研究成果报告会”“数字货币对全球货币金融体系的挑战”“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历史、现状与未来”“金融大模型创新与应用闭门研讨会暨《2025金融业大模型应用报告》发布”四个主题论坛同步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展开深入交流探讨。
国际货币论坛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发起设立的国际性年度论坛,自2012年以来已连续举办十四届。论坛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等系列研究成果,对国际金融领域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吸引来自欧、美、亚、非等地区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