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公认有三个盛世
中国历史上究竟出现过多少个盛世呢?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计有三盛世之说,四盛世之说,五盛世之说,十盛世之说,甚而还有唐虞盛世、战国盛世之说。下面,我把各种说法分列如次。
所谓三盛世,曰汉武盛世,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四盛世,曰汉代文景之治,唐代开元盛世,明代永宣盛世,清代康乾盛世。
而五盛世者,有两种说法。一曰战国盛世,文景之治,开元盛世,永宣之治,康乾盛世;另一种说法是,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唐朝开元盛世,明代永宣之治,清代康乾盛世。
十盛世,曰汉代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光武中兴,隋代开皇盛世,唐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宋代仁宗盛世,明代洪武之治,永乐盛世,清代康乾盛世。
以上各说,究竟哪个靠谱?首先要弄清楚何谓“盛世”。所谓盛世者,是指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特定历史阶段,即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的时期,它一般表现为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科技进步、文化昌盛等特征。
先说十盛世吧。像东汉光武中兴,隋代开皇盛世,唐代贞观之治,明代洪武之治,都是一个朝代的起始阶段。封建王朝的开国皇帝,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吸取前朝覆灭殷鉴,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养生息,只是为国家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一则时间很短,也就十几年、几十年时间,二则如果把它们看作盛世的话,那么自秦统一全国,以后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都采取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举措,出现过一段时间的清明和谐,难道能说每个朝代之初都是盛世吗?显然十盛世说是不能成立的。
次说五盛世。比如文景之治吧。文帝、景帝面对经济凋蔽的形势,采取“无为而治”的施政理念,轻徭薄赋,俭约自持,连出门见客都坐着牛车,为恢复农业做出表率,说他们那个时代是治世可以,但能说它是盛世吗?再说战国盛世。说这个时期是一个思想文化的盛世完全可以,出了百家诸子,产生了多少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等等,但是诸侯林立,相互攻伐,它们之间天天打仗,弄得民不聊生,只能说是乱世,哪里谈得上盛世呢!所以五盛世说也不成立。
再说四盛世。明代永宣盛世,确实不得了,是一个征服四夷、开拓海洋的时代,经济也十分强大,多少个国家都来朝贡,但政治上开始出现了腐败的因素。我以为把它看成康乾盛世的序曲还可以,若要说它是盛世,实在有点牵强。
这里再附带说说“唐虞盛世”吧。唐虞,是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亦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人以为太平盛世。《论语·泰伯》:“唐虞之际,於斯为盛。”《史记·汲郑列传》:“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宋刘过《沁园春·寿》词:“平章处,看人如伊吕,世似唐虞。”这些都是古人的看法,把唐虞时代看作盛世。可是我以为,唐虞那时候还是部落联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相互之间为了生存攻掠杀伐,况且连真正的国家都还没出现,何谈盛世?并且唐虞时代也没有考古材料的支持,不是信史,只是后人的猜度。所以还是不要随便给它戴上一顶“盛世”的帽子。
综上所述,不管哪种说法,都没有否认汉武盛世、开元盛世和康乾盛世。所以我以为,中国历史上公认的盛世只有三个,即从“文景之治”到“武帝极盛”再到“昭宣中兴”的西汉盛世,亦称“汉武盛世”;从“贞观之治”到“开元全盛”的大唐盛世,亦称“开元盛世”;以及清代的“康雍乾盛世”,或称“康乾盛世”。这三大盛世,一方面确立了传统“盛世”概念的基本内涵,另一方面也都没能逃脱“盛极而衰”的历史周期率。
下面就说说这三个盛世的情况吧。
一、汉武盛世,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经济依靠文、景二朝的积累达到极盛,对外实行“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名将多次攻打匈奴,把强横一时的匈奴北逐千里,让中原政权的势力首次到达蒙古地区。西击大宛,以武力树立汉朝在西域(今新疆)的统治,东灭朝鲜,南亡南越,达到汉代疆界的极限。
二、开元盛世,是唐朝经济最盛之时,百姓安居乐业,边界虽然没有高宗时大,但让中国疆域首次占据整个东北。这时的武功不是最强,其治世主要是文治。其最盛时,开创了“四夷来贡”的局面,真正建立了朝贡体系,拥有40多个进贡称臣的蕃国。
三、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疆域辽阔,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达到近4亿,经济规模和总量居当时世界之最。
历史上三个盛世的具体情况各有不同,但从总体上看,它们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
一是消除了内忧外患,军力强盛,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周边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力量。汉朝开国之初,异姓诸侯王心怀叵测,匈奴部族频频攻逼;唐朝建基之始,中原群雄割据,边塞突厥犯境;清朝入关定鼎后,内有三藩、台湾、准部之忧,外有俄罗斯之患。但经过数代人的努力,都分别平定内乱,击退外敌,开疆拓土,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疆域之辽阔,为中国历史上除元朝外所仅见,也为世界历史上所罕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它们不仅在亚洲、甚至在世界范围,还没有谁对其构成真正的威胁和挑战,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保障。
二是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国家富足,国力领先于世界。这三个朝代建立之初,统治者都能励精图治,兴利除弊,使社会保持较长久的稳定,经济逐步有了恢复和发展,国力蒸蒸日上,百姓越来越殷实富足。西汉文景之际,“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武帝时,大兴水利,农业更趋发展;盐铁官营,财政愈益加强。唐代贞观年间,经济恢复发展,到开元全盛之时,诗称“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历史上汉、唐并举,无疑都证明了汉、唐是当时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清代乾隆时,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均兴旺发达,财政收入之丰前所未有,直至1800年,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中心,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为世界其他地区望尘莫及。国家的安定富足,又为军力国势的强盛奠定了基础,由此出现了文治武功、相得益彰的局面。
三是文化繁荣,对周边地区有巨大的影响力。在国势强盛、国家富足的基础上,三个朝代的文化俱臻繁荣。汉初以来朝廷大力倡导搜集和整理图籍文献,使先秦百家之学在秦代焚书浩劫之后又趋复兴。汉武帝独尊儒术,奠定了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设太学,置乐府,诞生了大气磅礴、彪炳千古的《史记》。唐人吐故纳新,镕铸古今,在科学、文学、艺术上都有卓越的创造。贞观之时,都城长安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四方来朝,“国学之盛,近古未有”,璀璨绚丽的唐诗,终在盛唐时期臻于大成。“康、乾盛治,文教大昌”,《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的编纂,经学、史学的兴盛,奠定了清代学术“超汉越宋”的历史地位。一部《红楼梦》,堪称时代的史诗。这些文化成果,均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被竞相学习仿效。
四是兴盛的局面持续时间较长。汉代的盛世从文帝继位(公元前179年)到宣帝去世(公元前49年),持续130年。唐代的盛世从太宗登基(公元627年)到安史之乱爆发(公元755年),持续128年。清代康、雍、乾盛世从1662年延续到1795年,长达133年。可见,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都持续了130年左右的时间,保持了国家的全面发展和繁荣,并形成无与伦比的盛大局面。所以说,“盛世”不仅是历史的评价,也是大跨度的时间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