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特辑|致敬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战地记者
11月8日,对于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200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确定将这一天定为中国记者节。自此,记者节成为继教师节之后中国独立确定的第二个以职业命名的节日。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我们将镜头对准一群特殊的人——
今年是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在这场伟大战役中,他们同一线作战部队战士一样,奔赴硝烟弥漫的战场,在枪林弹雨中无畏前进。
他们就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战地记者。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句句感人的话语,叩问着新闻人的初心!
卢陆念:以笔为枪 记录峥嵘岁月
10月2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曾经奔赴抗美援朝战场的记者、今年98岁高龄的卢陆念,在家中又唱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数十年来,这首歌已经融入他的骨血,无法磨灭。
1952年,卢陆念奔赴抗美援朝战场,进行战地报道。跨过鸭绿江,越往前走,他越觉得有希望。“每个战士都很有战斗激情,一点都不畏缩。”
卢陆念如今仍然清晰地记得,一次,他在铁道兵团采访抢修道路的杨连弟,飞机轰炸来袭,杨连弟一把将卢陆念推开,说“你走开”。这次轰炸,卢陆念和杨连弟都幸存了下来,但卢陆念胆战心惊,连连叮嘱杨连弟:“老杨,你还是要注意点。”杨连弟的回答,卢陆念至今记忆犹新:“注意啥,跟他们拼了!”不久后,卢陆念听到杨连弟在清川江大桥牺牲的消息,他悲痛不已。
硝烟散去,1999年9月,卢陆念联合其他爱心人士成立“彭山县光彩事业促进会慈善分会”,资助学生800余人次。
阎吾:“武记者”临危指挥战士歼敌
阎吾采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到战场前沿去,到第一线去,也就是到实地观察,把自己写进去,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把真情实景写出来。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这位著名的军事记者曾写下《守卫在汉江前线的志愿军英雄们》《临津江前线的一个顽强的坑道战》《“打破疑虑,坚决回祖国”》等军事新闻名篇。
同时,更不可思议的是在战地采访中,在指挥员牺牲的情况下,他临危指挥战斗并取得胜利。那是在一次随军的行动中,部队与敌遭遇,战场上指挥员英勇牺牲,而此刻敌军又一次向我军扑来,没有了指挥员,仗还怎么打?情急之下,有战士看到阎吾身上背着望远镜,误以为他就是指挥员,随即请求阎吾下命令指挥战斗。作为战地记者,阎吾始终跟随部队,清楚地了解敌人,也知道部队的整个作战意图,并坚信击退敌人,就会为后续大军打开胜利通道,于是毅然指挥部队投入战斗,并取得了胜利!
因此阎吾被称为“武记者”,并且以参加战斗最多、采写战地新闻最多、在前线组织战役性报道最多,创造了我国军事新闻史上的三个“之最”。
孟昭瑞:定格那个“最寒冷的冬天”
上世纪50年代,孟昭瑞作为《解放军画报》记者,3年中先后11次赴朝鲜,深入抗美援朝战场第一线,用镜头捕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云山战役、上甘岭战役、停战协定签署等历史瞬间,记录下那个“最寒冷的冬天”。
1952年10月,孟昭瑞赴上甘岭前线采访,“在战士们带领下,我们步行穿过数道封锁线进行采访,不时地利用地形躲避炮弹。当时感觉,自己又过起了真实的战地生活。这也是作为部队摄影记者的‘家常便饭’。”
在上图这张照片旁,孟昭瑞写下说明:“上甘岭前线的高炮部队,一看见美国飞机就认为‘用胜利回答祖国人民’的机会到了。在11月1日早晨,仅5分钟的激战,就击落敌机2架,击伤3架。”
同时,孟昭瑞参加过平津战役、政协筹备会、新政协会议、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两弹一星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采访,拍摄大量珍贵的照片,记录了共和国的成长。
殷乔芳:用手中的摄像机记录战火纷飞的岁月
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第二阶段,为全面细致地反映出战争的真实情况,同年7月,结束电影培训班的殷乔芳同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其他同志一起组成战地摄影队,主动申请深入战场进行战地报道。
摄制组一到朝鲜就活跃在战地上,经过一年的努力,新中国第一部战争纪录片《钢铁运输线》拍摄完成,影片真实记录了志愿军后勤官兵为了保障部队物资供给,不畏严寒、战天斗地,与敌人斗智斗勇的鲜活场面,成为我军极为珍贵和鲜活的战争史料。即使是在所谓的后方,也是险象环生,“作为战地记者,我们也配有手枪,而枪膛内最后一颗子弹永远是留给自己的。”殷乔芳话语铮铮。
“如果当时在战场上有像现在这样的摄像设备,我们一定能拍的更多、更好。”如今,他们的摄影机已经被交到新一代战地记者手中,用镜头记录着人民军队的辉煌历程,续写战地摄影队的神圣使命。
俞风楼:讲述一张老照片背后的“依依不舍”
整齐的军装,珍贵的老照片,保存完好的胸章……120余件带着红色记忆的“军旅老物件”在杭州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新馆一起亮相。其中,一张志愿军战士和朝鲜阿妈妮(妈妈)依依不舍的照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照片的拍摄者俞风楼是参加抗美援朝的战地记者,俞凤楼今年虚岁90了,看上去稍显清瘦,但却精神矍铄。 他一边翻阅着画册里的照片,一边回忆那段峥嵘岁月。
1952年8月,俞风楼随军进入朝鲜。他说,从鸭绿江大桥进朝鲜后,都是靠两只脚,每天夜行军。“朝鲜北部山多,河流多,我们一个晚上走40多里,要蹚过好几次河,裤腿湿了,过河后接着走。”为了不暴露目标,炊事班都不点火做饭,大家到河沟里找来水,啃着背包里的压缩饼干。天一黑,继续行军。俞风楼受命成为一名战地摄影记者。他经常利用作战空隙,给战士照相。“战地记者一定要灵活,这样才能躲避枪林弹雨,拍摄到好的作品。”俞风楼说,这张依依不舍的照片,是他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一张作品。
70年弹指一挥间,他们记录报道的那段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仍打动着我们,追思从未远去,新一代新闻人已经接过他们手中的笔,继续书写新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