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共同富裕的“浙江温度”——浙江召开加快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2025-10-30 02:05:02 4阅读

茶叶是浙江省最具特色、最具优势的历史经典产业,既是推动山区共同富裕的重要“土特产”,更是缩小“三大差距”、奔向共同富裕的“金钥匙”。在长期发展历程中,浙江书写了“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动人篇章,铸就了“世界茶乡看浙江”的金名片,其在全国茶产业格局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愈发凸显。近年来,浙江茶产业发展维度持续拓展升级,从侧重种植与产销环节,迈向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发展;从单一产品输出,升级为品牌文化的全面赋能;从原料供给导向,进阶为标准精品的价值提升,产业红利得以持续释放。

浙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_浙江茶产业全产业链升级_茶产业新闻

2025年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之年,茶产业作为茶农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成为缩小“三大差距”、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核心引擎。同时,茶产业作为兼具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的重要民生型、生态型产业,在经济内循环持续深化的背景下,面对国内外茶生产、茶消费、茶生活的新趋势,按照做强历史经典产业、做优“土特产富”全链条的要求,浙江省政府办公厅日前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7月17日下午,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召开了加快推进浙江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会上,就日前印发的《实施意见》进行详细介绍,并对浙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给出了具体举措。

茶产业新闻_浙江茶产业全产业链升级_浙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大海、陈良伟出席并答记者问。发布会由浙江省农业农村宣传中心主任孙燕勤主持。

浙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_茶产业新闻_浙江茶产业全产业链升级

发布会上,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新闻发言人杨大海解读《实施意见》。他介绍,面对国内外茶生产、茶消费、茶生活的新趋势,按照做强历史经典产业、做优“土特产富”全链条的要求,经过深入调研和多轮研究,浙江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整体框架为“1236”,即“一目标、两步走、三原则、六重点”。

“一目标”:立足浙江茶业先发优势,用好省内省外两种资源,做强龙井茶、白化茶、早茶、其它特色茶四大产区,加快形成“三品三多”新格局,即在品类上“以绿茶为主导,红茶、黄茶等多茶类协调发展”;在品牌上“以龙井茶为龙头,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等多品牌协同并进”;在产品上“以茶叶为主体,茶饮品、茶食品、茶日化品、茶保健品等多产品协力开发”,进一步巩固浙江茶叶强省的优势地位。

“两步走”:为完成总体目标,分“两步走”。第一步到2025年,全省茶园面积达320万亩、农业产值达315亿元,培育全国影响力的茶品牌20个,综合产值突破1300亿元;第二步到2027年,茶园面积扩大到330万亩、农业产值达350亿元,全国影响力的茶品牌增加到30个,综合产值达1500亿元。

为顺利完成以上目标,《实施意见》强调在发展中突出把握“三原则”:

第一要突出“三茶”统筹原则:发挥浙江茶文化底蕴深、茶产业基础厚、茶科技支撑强的独特优势,在非遗传承、品牌打造、绿茶提档、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应用上持续发力,提升文化引领力、增强产业竞争力、强化科技驱动力!

第二要突出全链升级原则:推进产业集聚成链成群,以美丽茶园建设、名茶装备提升、新茶饮培育、营销体系完善、浙茶全球推广、茶旅融合发展等全环节升级,全面提升茶产业层次!

第三要突出联农带富原则:茶叶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金叶子”,要让茶农深度融入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实现收入稳步增长。

落到具体举措上,《实施意见》共有16项工作,可以概括为“三提三增”六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基地提档。龙井茶要更标准、更品牌、更精深;白化茶要玩转“融合牌”,搞好多业态;早茶要提品质、强品牌;其他特色茶要“一县一品”,做精做优。同时,大力推广茶园机械化,鼓励生态化、景观化、融合化经营,建设宜机化茶园80万亩,推动茶园进一步提档升级。

二是科技提能。名优绿茶产区要升级装备、优化工艺、提升品质;鼓励建设精深加工园区,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支持发展红茶、黄茶等多元茶类;大力推动茶叶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研发应用,组建省市县三级技术服务团队,让科技为茶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三是品牌提优。构建“龙井领航+群星闪耀”的浙江绿茶品牌矩阵;优化产地市场布局,改造提升交易模式,推动浙茶包装全面“国标化”;加速名优绿茶全球推广,支持新式茶饮出海,力争茶叶出口额突破5亿美元,让浙江茶香飘得更远、卖得更俏。

四是融合增效。支持打造茶叶特色小镇和精品旅游线路,创建茶叶特色小镇50个、省级茶旅融合精品线路50条;活化利用茶文化农遗和非遗,让茶文化遗产在指尖流转,在舌尖绽放,在心间永续!广泛开展茶文化“五进”活动(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支持建设茶博馆、茶庄园、茶空间,让品味浙茶成为一种文化享受,让茶园成为网红打卡地。

五是全链增值。加快全产业链数字化,从茶园到茶杯全程“智慧升级”。鼓励各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挥茶企“领头雁”作用;加强“新农人”、农创客培养;建立稳定的联农带农机制;发展茶叶“地瓜经济”,让茶产业真正成为富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六是政策增持。统筹用好各级政策,支持标准化茶厂、生产线升级、精深加工、品牌培育等;探索建立诚信奖惩和质量追溯机制,做好知识产权保护,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茶产业新闻_浙江茶产业全产业链升级_浙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记者提问环节,杨大海、陈良伟副厅长就名优茶产销、培育新茶饮新茶食、茶叶助农增收致富、拓展茶叶出口新路径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浙江名优茶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今后将如何在名优茶产销方面持续发力?

浙江茶叶以名优绿茶为主,起步早、品质佳、品牌多。可以说,名优绿茶是浙江茶叶的核心竞争力!我省已成功培育了龙井茶、安吉白茶、武阳春雨、开化龙顶、景宁惠明茶等一批区域优势公用品牌,在2024年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浙江入围百强品牌16个,居全国第一。在2025年全国470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声誉”评价中,龙井茶名列第一。接下来,我们将重点聚力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打造浙茶品牌矩阵。重点是构建“龙井茶+区域公用品牌”的“1+N”品牌新矩阵。在“龙井茶”品牌方面,重点加强龙井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管理,完善产品统一标准应用管控机制,健全产品可追溯体系,做强“西湖龙井”“大佛龙井”“越乡龙井”等龙井茶品牌集群。在“N个区域公用品牌”方面,将以浙北白茶、浙南早茶、浙西龙顶等为重点,明确产品定位、打造个性化形象,提升品牌声誉,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竞争力的茶叶品牌。同时培育一批在全国甚至在全球有影响力的企业品牌。

二是提升浙茶品质特色。通过加快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和标准化生产,推动传统名优茶全链条提档升级。大力推广土壤改良、绿色防控、节水灌溉等技术模式,推进茶园宜机化改造、生态化建设、数字化提升。强化产品抽检监管,完善茶叶从基地到茶杯全过程质量可追溯。通过举办加工技术培训、技能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加工水平。

三是加快浙茶全球推广。围绕“浙江绿茶、品行天下”主题,发挥茶文化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办好“浙江绿茶全国行”等品牌推介活动,依托“国际茶日”、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以及“全民饮茶日”等载体,向全国、全球推广“浙”杯绿茶,讲好“浙”里茶香的故事,进一步提升浙茶的美誉度和竞争力。

茶产业新闻_浙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_浙江茶产业全产业链升级

茶产业新闻_浙江茶产业全产业链升级_浙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下,新茶饮、新茶食越来越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接下来,浙江怎样加快培育和发展这些茶产业新增长点?

当前,新茶饮、新茶食已经成为茶产业发展的新赛道和新增长点。浙江在新茶饮、新茶食上已经有很好的基础,比如农夫山泉、古茗、华茗园等头部企业已开发多款产品。在今年5月的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九宇抹茶冰淇淋、知味观茶糕点等茶食品大受欢迎,龙井小麦啤酒、极白沐歌茶啤等茶叶跨界产品火爆出圈。2024年我省原料茶实现产值超20亿元,同时还是全球最大的抹茶生产基地。接下来,我省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发力。

一是着力开展技术攻关。集中省内8家国字号茶叶科研机构的力量,组织实施新茶饮、新茶食相关重大科技项目,聚焦龙井茶、白化茶、香茶等重点茶类,在品种、加工、产品等全产业链上开展攻关,破解茶产业精深加工关键问题,以科技赋能新茶饮、新茶食产品开发。同时,组织制定新茶饮相关标准,助力构建新茶饮全过程标准化生产体系。

二是着力推进原料管理。根据新茶饮原料特点,着重在主产区做强原料供应基地,推进茶园规模化、标准化、宜机化建设,鼓励绿色食品、有机茶认证,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合理利用产区内外资源,建立稳定优质的原料供应优势。今年以来,率先在龙井茶上实现原料茶溯源管理,以“浙农码”为基础,开发龙井茶证明商标溯源标识管理系统,通过溯源标识,规范企业使用龙井原料茶的全过程,使原料可溯源可追查。目前,申领溯源标识企业达到23家,领取溯源箱标超100万枚。相信喜欢新茶饮的朋友在今年春茶季应该喝到过龙井系列的新茶饮。

三是着力培育新型主体。鼓励重点茶区建设精深加工产业园,盘活适用厂房资源,做强优质水源供应、高效物流配送等配套体系,建设一批高品质数字化原料加工企业,优化软硬环境吸引新茶饮企业落地,建立上下游集聚的茶饮生产优势。通过资源对接、培训提能和宣传推介等加速主体培育,提升主体技能水平。组织优质企业参加展示展销活动,助力开拓市场,持续构建新茶饮、新茶食发展的良好氛围。

浙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_浙江茶产业全产业链升级_茶产业新闻

茶产业作为浙江富民产业,在助农增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接下来,浙江省有什么举措让更多农民搭上这趟致富的快车?

浙江农民收入已持续40年位领跑全国,浙江缩小“三大差距”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也是提高农民的收入。农民增收,产业是基础,茶产业是其中的重要担当。接下来浙江省计划从从业、就业、创业三个维度全面发力:

从业方面,2024年浙江从事茶叶一产人员达165万,茶农人均增收1.83万元,实现了百万就业、百亿增收。每年春茶采摘旺季,还吸引外省采茶工50余万,人均月收入达6000多元。可以说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共同富裕的“浙江温度”。

就业方面,将进一步育强龙头企业,壮大茶产业整体规模,重点培育“专精特新”和“链主”茶企,在基地建设、厂房改造、装备升级、产能提升、冷链贮藏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吸纳更多当地农民就业,更好发挥带头作用。健全“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提高合作社、茶农的组织化程度,建立稳定的茶叶联农带农富农机制。支持村企联营股份合作模式,鼓励以资产、资金等方式入股与茶企开展合作,实现农村集体资产增值增收。2025年的目标是茶农的人均茶叶收入力争突破1.95万元,2027年突破2.1万元大关。

创业方面,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当下乡村咖啡馆成为网红打卡地,乡村茶馆同样具备成为热门景点的潜力。为此,将建设一批功能丰富的茶叶特色镇和特色村,深入挖掘茶文旅资源,开发“茶园+创意加工”“茶园+主题民宿”“茶园+风景名胜”等特色茶旅线路,培育“学茶、玩茶、用茶、识茶”的“新茶人”,形成功能多样、产品丰富、业态多彩的“浙”茶新格局,助推茶产业连年增效,助力农村农民实现共同富裕。

茶产业新闻_浙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_浙江茶产业全产业链升级

浙江作为茶叶出口大省,面对当前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如何在保持传统茶叶出口优势的同时,打造拓展出口新路径?

以珠茶、眉茶为主的传统出口茶是浙江优势出口农产品,2024年浙江茶叶出口量15.6万吨、出口额4.7亿美元,已持续多年稳居全国前列。今年1-5月出口形势更好,出口额、出口量同比增长均超20%,且产品呈现多元化的形式。下一步,将巩固传统茶叶出口的基础上拓展名优茶及新茶饮等茶品的出口,具体为以下三方面:

一是保持传统优势,提升出口茶叶品质。加快制定《浙江珠茶》《浙江眉茶》团体标准,健全从种植到加工的全流程标准体系,促进国际认证互认。协同市场监管等部门强化质量监管,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支持科研院所积极参与ISO、FDA等国际标准制修订,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

二是打造出口品牌,助力名优绿茶“出海”。加快名优绿茶全球推广,支持茶叶出口企业参加国际性农产品会展。依托浙商海外资源,开展海外茶文化展示交流,拓展名优绿茶国际市场新消费。鼓励重点企业到境外开设窗口,在新兴市场持续开展浙江出口茶推介活动。依托杭州、宁波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点区,开拓茶叶跨境电商业务。

三是开发多元产品,推动高附加值茶产品出口。深化产学研协同,支持开发适应国际消费需求的便捷化茶产品,拓展茶食品、茶用品等新型产品领域,支持新茶饮出海,形成传统茶类、新茶饮及功能性衍生品协同发展的产品体系,推动茶出口产业向高附加值方向跃升。

茶产业新闻_浙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_浙江茶产业全产业链升级

此次新闻发布会的召开,明确了浙江茶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旨在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茶叶品质和品牌影响力,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正如杨大海副厅长所说,“浙江将以《实施意见》为抓手,扎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实落地,让‘世界茶乡看浙江’这张金名片更加熠熠生辉,在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实践中抒写更多生动故事。”

茶产业新闻_浙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_浙江茶产业全产业链升级

茶产业新闻_浙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_浙江茶产业全产业链升级

茶产业新闻_浙江茶产业全产业链升级_浙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茶产业新闻_浙江茶产业全产业链升级_浙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