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评论,让体育回归初心——别让金牌压倒健康
摘要: 中国体育应从金牌导向转向全民健康导向,把资源重点投向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建设,真正实现“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初心。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是我国体育事业的根本宗旨。然而,现实中,我们的体育发展似乎越来越偏离这句话的本意。
在“举国体制”下,体育工作往往围绕“金牌”运转。每逢世界性运动大会,全国为有多少块金牌振奋,却忽视了普通人健康。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建立庞大体系,从选拔到训练层层加码。以2024年为例,据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预算数据,竞技体育管理中心全年预算超过48亿元人民币,而“群众体育司”相关经费仅约15亿元左右,差距明显(数据来源:国家体育总局2024年部门预算公开报告)。
瑞典乒乓球名将瓦尔德内尔曾说:“我虽然输了,但只练了两个月,也没耽误工作;孔令辉为这场胜利耗费多年全部精力——其实是我赢了。”
这句话一针见血地点出了竞技体育的悖论:我们赢得了奖牌,却可能输掉了体育的本质。金牌固然能振奋民族精神,但它不能代表全民健康。
据《2020年中国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我国成年人总体体质“基本达标”的比例为89.6%,但其中超重率超过34%,肥胖率达14.6%,青少年体能下降趋势依旧。
同样时期,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全国居民每周进行三次以上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不足40%。这意味着,大多数国民仍然未能养成稳定的运动习惯。
反观北欧国家的经验。瑞典、丹麦等国的体育经费中,超过70%投向基层社区和学校体育。瑞典政府明确规定,公共体育资金必须优先用于“非职业群体”。结果是,瑞典成年人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高达76%(来源:OECD《Physical Activity Statistics 2023》)。这些国家或许金牌不多,却拥有最健康的国民。
中国体育发展到了该转向的时候。竞技体育固然值得尊重,但它不应吞噬全民体育的资源。国家应逐步改革体制,把更多财政资金和政策支持投向全民健身事业:
——建设更多开放的公共运动场地;
——完善社区体育设施与指导体系;
——恢复和强化学校体育课,保障青少年运动时间。
体育的意义,不在奖牌,而在健康、快乐与活力。
当更多普通人能够在清晨、公园、操场上流汗奔跑,当孩子、青年与老人都能在运动中享受生活,这才是体育强国的真正形象。
让体育回归初心,让金牌让位于健康。
真正值得骄傲的,不是领奖台上的闪光,而是亿万人民脸上的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