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经商之路,你最喜欢中国哪个朝代哪一位皇帝

2023-12-01 08:30:09 45阅读

神武经商之路,你最喜欢中国哪个朝代哪一位皇帝?

我比较喜欢西汉的宣帝刘询,因为他的奇、志、情、义、为。

刘询,是汉武帝的曾孙,太子刘据的孙子。原名叫刘病已,后来改名叫刘询。他就是西汉第10位皇帝,汉宣帝。

神武经商之路,你最喜欢中国哪个朝代哪一位皇帝

奇,是说刘询身世的传奇

汉武帝晚年的时候,昏聩多疑,任用酷吏。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刘据的三子一女,全都死于“巫蛊之祸”。刘据的孙子刘询,因为尚在襁褓之中,没有被处死,使他逃过了第一劫。但是,刘询被关在长安的郡邸狱中。廷尉监邴吉很同情他,就让两个忠厚的女囚哺育他,没有被饿死,使他熬过了第二劫。刘病已5岁的时候,汉武帝曾经下令将长安监狱中的犯人全部处死。可监狱长对前来行刑的使者说,“皇曾孙在此”,并上报给了汉武帝,使刘询逃过了第三劫。5岁的刘病已出狱后,无家可归,眼看就要流浪街头。邴吉打听到刘询还有个外祖母,就把他送了过去,使刘询逃过了第四劫。汉武帝在当年就死了。他临终之前,对大儿子的死做了反思,就恢复了刘询的皇族身份,把刘询收养在了掖庭,这成了刘询命运的转折点。刘询在17岁的时候,汉昭帝刘弗陵死了,当时是霍去病的弟弟霍光辅政。霍光为了独揽大权,就挖出了没有后台的刘询,刘询就这么离奇地当了皇上。所以,刘询的一生,充满奇迹。

志,是说刘询胸怀大志

刘询在掖庭的时候,就谦虚好学,向人学习《诗经》等书籍。他不爱和贵族子弟混在一起,经常游历在长安城的内外,喜游侠、斗鸡走狗、游山玩水,“具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对大汉的底层社会有着深刻的的认识。所以就立志,将来一定要做一翻大事。

情,说是刘询对发妻的深情

刘询在掖庭的时候,和典狱官许广汉住在一间屋子里,认识了许广汉的女儿,同样在掖庭长大的许平君。二人青梅竹马,后来就成了婚。婚后,许平君没有因为刘询处境的贫困而轻待他,而是对丈夫体贴入微,让刘询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刘询当上皇帝以后,知道不是霍光的对手,就韬光养晦,一切都由霍光说了算。霍光就对他彻底放了心。

大臣们为了拍霍光的马屁,就上书立霍光的女儿霍成君为皇后。没想到,刘询却下了一道莫名其妙的诏书。说,我在贫微的时侯,曾经有一把旧剑。我现在十分的想念它,你们去帮我找回来。

《汉书》是这样记载的,“上乃诏求微时故剑”。

大臣们一看,这是告诉他们“糟糠之妻不下堂”啊。于是都见风使舵,上书立许平君为皇后,立霍成君为婕妤。这就“故剑情深”的故事。

但是,这件事让霍光的夫人霍显恼羞成怒。刘询继位的第4年,许平君为刘询生了一个女儿。霍显指使女御医淳于衍,在滋补汤中加入了产妇禁服的中药生附子,许平君中毒而死,年仅19岁。许平君在死前,对刘询说:“我死了以后,你不要想我,一定要做个有作为的好皇帝,我会在地下保佑你。”刘询万分悲痛,对她说“你在南园等我,我日后就来找你”。 许平君死后,刘询把他埋在了自己的陵寝杜陵的南边,称为杜陵南园。这就是“南园遗爱”的故事。后来,刘询死后,就被葬在了杜陵,赴了与许平君的南园之约,全了他对许平君的情。

义,是说刘询最后为许平君报了仇

霍光死了以后,刘询就着手为许平君报仇。但此时,霍家仍然是权势滔天。刘询采取蚕食的办法,逐步削减了霍家的势力。霍家感到苗头不对,就试图发动政变。刘询见时机成熟,雷霆出击,一举铲除了霍显和霍氏家族,废掉了皇后霍成君。十二年后,霍成君自杀。自此,刘询为许平君报了仇,全了对许平君的义。

为,是说刘询是个大有作为的皇帝。

刘询在位期间,特别是霍光死了以后,励精图治。刘询任用“麒麟阁十一功臣”,对内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对外降服匈奴,囊括西域,使大汉呈现了“孝宣中兴”的繁荣局面,实现了许平君的遗愿。

刘询的陵叫杜陵。杜地是周宣王时杜伯的食邑,所以称为杜陵。许平君的陵在杜陵的南边,比杜陵要小,所以称为少陵,也叫杜陵南园。唐代诗人杜甫,曾经困居长安10年,就住在那一带。而杜甫的祖先是杜伯,所以自称为少陵野老和杜陵布衣。许平君死后的第12年,刘询为了纪念亡妻,在杜陵南园上修建了“乐游苑”,在里面建了一座乐游庙,后来就被称作了“乐游原”。晚唐著名的诗人李商隐,有一次游览杜陵南园。他一边品读“南园遗爱,故剑情深”的往事,一边有感于大汉有“孝宣之治”,而大唐中兴无望,于是,就写下了著名的《登乐园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汉朝有哪些违礼违伦的糗事?

看到好多回答里面写的都是风流韵事啊,我来说个不一样的吧。

仅在位27天的汉废帝刘贺

未央宫中,迎来了一位位新的主人。

汉昭帝,汉朝第8位皇帝,8岁登基,年纪轻轻,仅21岁就驾崩了;汉废帝,西汉第9位皇帝,因昭帝无子而亡,于是被拥立为帝,登基时只有18岁,后来33岁驾崩;汉宣帝,西汉第10位皇帝,也是18岁登基,43岁驾崩,这位皇帝一生的故事太多了,以后会找机会回答一下。

可以看出,西汉第八―十位皇帝有个共同特点:1.年少登基2.活得不久,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第9位皇帝汉废帝,是西汉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公元前74年,托孤大臣霍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帝国所有成员公布了现任皇帝刘贺在即位之后的短短27天内所做的1127件荒唐淫虐之事――平均每日42件……在帝国高层和民众的满腹狐疑中,刘贺被赶下了皇帝的宝座。”

在位仅仅27天,便被当初扶持他上位的大将军霍光赶下了台。

未称帝前就有各种荒唐事

刘贺父亲是西汉第一位昌邑王,4、5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就承袭了王位,是第二位昌邑王。

成为昌邑王后,封地内无人管束,他便与宫女侍从们吃喝玩乐,乐不思蜀,与纨绔子弟毫无二致。郎中令龚遂忧心忡忡,他用古时胶西王任用谄媚之人,亲小人而远贤臣的例子劝谏刘贺把心思放在政事上,不要耽于玩乐。刘贺听了他的话,也将一些贤臣放在身边,但过了几天就厌倦了,把贤臣赶走,继续开始以前的生活。

后来常有怪事发生,比如只有他能看见熊,他的随从们都看不见,笔者猜测难道是吃了什么东西出现幻觉了?他又去问龚遂,龚遂继续劝谏他,小心亡国,以此为鉴。他却没有任何悔改的表现。

称帝后胡作非为,玩物丧志

汉昭帝驾崩后,大臣霍光急寻刘贺前来主持丧葬之礼,郎中令龚遂陪同他前往王都,到了城门前,龚遂对他说:“按照祖宗法制,到了这里您是要为汉昭帝哭泣流泪的。”哪知刘贺说:“我嗓子疼,哭不出来。”龚遂没办法,到了郭门前,龚遂又再次提醒道要哭丧,刘贺说:“城门和郭门是一样的,我都哭不出来。”可见很是任性。

后来汉昭帝刚入土,按照法制,国内不可兴乐、宴客等,可这刘贺,竟将礼乐的、唱歌的、跳舞的聚在一起,大行歌舞,悠哉游哉,极尽享乐,又在皇宫内与汉昭帝时期地宫人蒙行苟且淫乱之事……

可能他觉得自己已经是皇帝了,他在封地里都可以不听郎中令的劝谏,当了皇帝更是可以只手遮天了,行事便毫无顾忌。可他忘了是谁将他扶持上位的,那大将军霍光以及身后的家族既然能将他拥立为帝,自然也能将他废掉,于是乎,短短10天后,霍光就开始着手考虑废除刘贺的帝位了,刘贺在位27天后,霍光让人记录了他共犯错1127件,将他赶下了台……

就连他的称号都是“汉废帝”,极不光彩,诶……不知他最后梦醒时分,有没有一些后悔之意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庆帝为什么挡不住巴雷特?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庆余年》是一部科幻片,而不是一部玄幻片。科幻片的定义,就注定里面还是科技最为强大,而不是功法最强大。

然后我们再说一下,庆帝能都抵挡巴雷特?

庆帝当然挡不住巴雷特,甚至《庆余年》中没有人能挡住巴雷特。因为巴雷特是叶轻眉留下的,因为巴雷特是上一个高级文明留下武器。

叶轻眉是庆帝心中不可逾越的高山。

庆帝年轻的时候,仅仅是第三顺位继承者,前面还有两个比他强大很多的皇兄。可是,他的运气好,遇到了从天而降的叶轻眉。叶轻眉使用巴雷特成功刺杀了他的两个皇兄,才让庆帝得到皇位。因此,庆帝是深深知道巴雷特的威力的。当时他的两个皇兄身边一定也是高手众多,严密防范,可依然让叶轻眉神不知鬼不觉的杀死。自那以后,庆帝对叶轻眉有一种敬畏,对巴雷特有一种恐惧。这种恐惧,让庆帝在心理上已经难以抵抗巴雷特。

巴雷特是高级文明留下的武器,威力巨大。

五竹就是上一个文明留下来的机器人,他的实力已经超过大宗师。像五竹这样的机器人,现代社会根本研究不出来。可以看出,上一个文明的科技比现在要高很多。

而巴雷特也是上一个文明所留下的武器,虽然没有明说其威力到底多大。但可以和现在所知道的武器威力相比较。现在的巴雷特,人称“步兵大炮”,能够在1000米的距离精准打击敌人,能够在1500米的距离射穿5毫米的钢板。而作为上一个文明留下的武器,肯定威力更大。

在庆国所在的时代里,哪怕是武功高手,依然是肉体凡胎,还不能做到刀枪不入。更加不能抵挡住巴雷特的子弹。

因此,哪怕是庆帝这样的大宗师,也难以抵挡住巴雷特。

当然,庆帝毕竟是大宗师,大宗师的实力也是不能小觑的。普通的人,甚至是一般的高手,在面对巴雷特的时候,可能是毫无抵抗能力。几乎是在枪响的同时,就已经被射杀。而庆帝则不同,虽然他也难以抵抗巴雷特,但不代表毫无抵抗能力。一方面身为大宗师的庆帝,能够更快的做出反应。如果庆帝知道巴雷特的位置,就更加难射中庆帝了。另一方面庆帝也早就在防范巴雷特,他始终在磨箭头,为的就是试验自己的护心镜。事实证明,庆帝的护心镜关键时刻果然起来作用。

不过不论怎样,这终究是科幻片,最后还是科技战胜了一切。

我是雨天论娱乐,欢迎点赞关注!

郑成功将自己母亲开膛破肚所为何事?

郑成功的母亲确实是日本人,虽然很多人都不愿意相信,可是事实就是这样。但是这不妨碍郑成功的伟大,郑成功的母亲虽然是日本人,但是她确实培养出来这样一位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由此可见,郑成功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女性。而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确实是地地道道的汉人,却一样在清军利诱下投降满清,最后落得被满人斩首的下场。

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松

要说郑成功的母亲,肯定要说一下当年纵横东南沿海台湾及日本等地第一大海盗,最大的海商兼军事集团首领郑芝龙。

郑芝龙是福建省一个小官吏家的孩子,可是从小不喜欢读书,好枪棒,整天无所事事,和小混混一样,因为家乡靠海,是个渔村,所以很懂海上的事情。后来成年后因为家庭生计困难,投靠舅父黄程,黄程是澳门的海商,慢慢的郑芝龙开始跟随舅父学习海上事务,由于他精明能干,后来又被黄程推荐给最有权势的海商李旦。

李旦本人就是一个大海商,很有权势,后来李旦看到郑芝龙不错,有能力,就交给郑芝龙一些船只和资产做生意。几年后,郑芝龙获利丰厚,成为了一个大商贾,常常往来于日本与中国之间。

郑芝龙与日本贸易频繁,渐渐受到日本当局的重视,被视为华侨里的领军人物,受到日本平户诸侯松浦氏优遇,松浦氏为其在平户附近的河内浦千里滨(即今长崎县松浦郡千里滨)赐宅地建新居,并介绍平户藩之家臣田川昱皇之女田川松缔婚。虽然家臣田川昱皇是个中国人(华侨),但是田川松是他的养女,是个地地道道的日本女人。

郑芝龙虽然娶了日本女人,还和田川松有了夫妻之实,可是没过多久郑芝龙就被李旦派往澎湖担任荷兰人的翻译。荷兰人一开始没打算用郑芝龙,可是后来他们想运用郑芝龙对中国的东南沿海进行掠夺,并且让郑芝龙作为海盗拦截经过台湾海峡的商船。这时候的郑芝龙已经变成了亦商亦盗。

后来郑芝龙觉得在荷兰人手下没有很大的发展,又因为义父李旦的要求,郑芝龙离开了荷兰人,专门在台湾海峡做海盗。李旦去世后,郑芝龙接手了义父的产业。慢慢的郑芝龙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东南海域最大的海盗武装集团。并且对明朝的沿海地区进行掠夺,郑芝龙还截击荷兰人的商船,荷兰人对郑芝龙发动战争都落败。明朝政府也觉得郑芝龙海上势力太大,想剿灭他,可是也都失败,最后明朝招抚了郑芝龙。从这之后,郑芝龙完全控制了海路,过往船只都要交钱才能过,没多久郑芝龙就富可敌国,郑芝龙势力一再扩张,荷兰东印度公司屡次对郑芝龙发动战争,都被郑芝龙打败了。

郑成功出生

郑芝龙离开田川松的当年郑成功就出生了,相传郑成功的母亲在怀孕时在海边玩,突然有了感觉生下了郑成功,至今还有后来人立的石碑,记录了郑成功出生的地方。

郑成功在六岁之前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后来父亲郑芝龙被明朝招抚后,才和母亲来到中国。后来郑成功在泉州读书,并且长大后,在南京国子监深造,想入仕为官,可是赶上了明朝灭亡,崇祯帝吊死。

郑芝龙降清

明朝灭亡后,明朝宗室在南方又建立了政权,其中隆武政权的隆武帝最有皇帝像,隆武政权建立后,为了笼络最有实力的郑芝龙,把最朱姓赐给郑成功,后来老百姓有称郑成功为国姓爷。

在这以后,郑成功就经常领兵同清军作战,受到隆武帝的器重,但是真正掌握军队大权的郑芝龙却不愿意抗清,他认为明朝命数已经完了,投靠清朝一样可以继续加官进爵,纵横海上,继续做自己的海上皇帝。所以,后来郑芝龙降清了,在这之前郑成功知道父亲想要降清,屡次劝解父亲不要降清,可是后来郑芝龙一样投降清军,郑成功只有带领部分不愿降清的将领继续对抗清军,但是清军势大,隆武政权一样灭亡。

郑芝龙投降清军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被清军押送回北京。并且清军在攻陷郑成功的老家闽南南安后,对郑成功的母亲做了禽兽之事,郑成功母亲田川松不堪受辱,上吊自杀了。郑成功得知后,悲痛欲绝,并且发誓要为母亲报仇,永不降清。

据黄宗羲《赐姓始末》记载,郑成功为母亲收尸的时候“成功大恨,用夷法剖其母腹,出肠涤秽,重纳之以殓。”

意思是郑成功在得到母亲的尸体后,做了一件让人不能忍受的事情,他剖开了母亲的身体清洗了内脏然后才下葬,或许人们不理解,可是应该是因为母亲在他心中一直都是纯洁的,他不想自己的母亲肮脏的下葬。

我觉得这件事很有可能是真的(母亲受辱),所以郑成功才这样做的,虽然郑成功母亲是日本人,可是只听说日本有刨腹的习惯,可是那都是活人,没听说过人死了刨腹的。还有就是郑成功也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应该知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随便损坏,所以唯一的原因就是母亲受辱了,所以他不得不这样做,才能保持母亲的纯洁,这恰恰反应出郑成功很爱自己的母亲,让母亲纯洁的走,也展示出自己的决心,立志抗清。

如何评价明穆宗隆庆皇帝?

隆庆皇帝就是明穆宗朱载垢,世宗嘉靖皇帝的第三子。29岁继承皇位,改元隆庆,是为隆庆帝。1566年即位在位7年。死于1572年,时年36岁。

他是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皇帝,他的老爸和儿子都在位四十多年,都比他名气大,嘉靖和万历,估计除了朱元璋和朱棣,就属他俩了。隆庆帝在位时间也短(只有六七年),比较低调(相对他爹和他儿子),所以才显得比较不出名吧。加之他母亲杜康妃不受嘉靖帝的宠幸,朱载垕又不是长子,因此他不被父亲喜爱。朱载垕就在默默无闻的角落里,孤独地长大成人。这也使得他养成了郁郁寡欢的性格。

按照正常情况,朱载垕虽然是皇子,可皇帝位置怎么都不会轮到他来坐。因为他前面有两个哥哥。然而,命运却跟他开了玩笑。他两个哥哥竟然先后夭折,嘉靖帝纵使百般不愿,也不得不将朱载垕立为皇太子。

朱载垕不被人看好,性格懦弱,他不管什么事情,能躲就躲,能推就推。更奇葩的是,他在御前应对大臣的奏问时,由于水平有限,经常被问得结结巴巴,回答不上来。为了避免这种尴尬,内阁只好先把文官们的奏章作出批示,然后整理成册,上报给隆庆帝。隆庆帝就先把这些答案背熟,烂熟于心,便于第二天早朝时背给大臣听。

但这样一位没有能力的皇帝,史书对他的评价却还是很高,《明史》对穆宗的评价,说他“端拱寡营,躬行俭约”,每年光吃的一项省下来就达到几万两银子。

原因在于,他颇有自知之明。他没有能力处理朝政,就索性“垂拱而治”,放手让内阁去处理朝政。国家重大决策,都交给大臣讨论。大臣们在朝堂上吵得很凶,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可他坐在龙椅上神色漠然,淡定得就跟局外人一样。

最重要的是隆庆帝拥有的这个超强的内阁里,都是徐阶、高拱、陈以勤、张居正这样的人,这些都是聪明绝顶之辈,处理政事的高手。在他们的全力辅助下,朝政处理得井井有条,国家机器高效运转。而隆庆帝也乐于装傻,什么事都给张居正,高拱办,然后自己就装糊涂。

明朝官员骂人厉害,他就故意躲着,什么都一甩。说都是张居正,高拱的功劳,说内阁权力大。其实明朝没有说话不算的皇帝,包括后来的天启皇帝,也不笨,震慑魏忠贤震慑的很好,崇祯皇帝拿掉魏忠贤也非常容易。

并且他任用了高拱、张居正和戚继光等一批能臣,让政府财政逐渐恢复,社会价格逐渐降低。由于当时至少在辽东,在嘉靖后期,曾一度到达五到七两一石,和崇祯有得一拼,即使是特例,对于年收入只有十余两(很多还达不到)的百姓而言,实在是太高了。这一举措对百姓来说真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隆庆皇帝在位时间虽然短,但却是一位承前启后的皇帝,在任上完成了两项壮举。

第一件是调整对北方蒙古地区的政策,改变了明王朝与蒙古地区长期敌视的状态,出现了有名的''俺答封贡'',从此北方安定,边贸互市繁兴。

第二件是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海禁的解除为中外贸易与交流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当时在倭寇问题上,隆庆帝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打破了明朝历史上禁止百姓私自下海的命令,使海外贸易也出现了新局面,倭寇活动逐渐趋于消亡。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恢复了安宁和平。

在鞑靼问题上,隆庆帝启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戍边,总管京城门户防卫与东北边防。明朝军队骤然爆发,敢与鞑靼正面硬抗了。鞑靼见占不到便宜,只好与明朝议和,接受明朝皇帝的册封。 后又升任名将李成梁为辽东总兵,大修战备,抗击女真各部的侵扰 。

这些在隆庆帝治下,困扰朝局多年的“南倭北虏”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他或许是明朝里最有执政理念的一个皇帝,如果他爹死早二十年,或者他能当上三十年皇帝,明朝或许就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幅样子了。

他做到了务实的平凡,开关通商,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这样的时代注定不是很热血,不亢奋。所以让他的存在感在向来很民粹的明朝,很低,更何况还短暂。

隆庆帝虽然只当了短短6年皇帝,可这期间,明朝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保持稳定,曾经乌烟瘴气的朝政焕然一新,因此史学家称这段时期为“隆庆新政”。与后来的万历朝,并称为“隆万盛世”。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