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更名帖,最近有哪些好看的电视剧?
天龙八部更名帖,最近有哪些好看的电视剧?
各位喜欢观看影视剧的看官们晚上好!今天乡干部应邀给大家推荐两部最近播的很热的电视剧
一,巜锣鼓巷》
故事从清未光绪年间说起,慈禧太后欲将宫中的国宝”金镶玉”送给某外国领事,就在送宝前夜,藏珍楼发生了窃案,国宝遭窃。
内务府当值吴庭语和亁清辛文远奉旨查验失窃物件。却发现“金镶玉”并未遭窃,为避免国宝流入外国人手中,辛文远负罪把国宝私藏带出宫外,不料此举被程鸷察觉,而此时吴庭语已被判杀且人头已落地。程鸷不甘心,带人急追锣鼓巷辛家,可惜迟了一步,辛文远悬梁自尽,追问国宝,辛家后人绝口不知,无奈程鸷无功而返,国宝下落成迷………
此案殃及程,辛,吴三家成世仇,相互猜忌,辛家更是被迫全家逃离锣鼓巷。
八年后,清朝灭亡,民国兴起。以为风声已过的辛家重返锣鼓巷,不料程鸷父子和伍师长都还在挂记当年失窃的国宝,还盯着辛家后人。
吴家女盈珠欲嫁辛家二子书恒,但书桓则心议大嫂秋萍,盈珠酷意大发,欲将辛家置于死地,想好了应对计谋。
到了民国九年,(1928年)盈珠之妹碧竹乔装打扮欲嫁书恒,可惜弄巧成拙,身份暴露,被辛家轰出家门。抗战爆发后,辛家长孫思聪与吴家艺玲相爱,但因两家是世仇,思聪只能带心上人私奔………
巜锣鼓巷》以藏宝,寻宝,夺宝,护宝引发的宅门恩怨故事,乡干部以为是近年来屏幕上夺宝题材编导,演员包括服装道具做得比较好的范儿。它的最大看点是,在五十年的寻宝护宝岁月里,每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做出的各种选择,手段,心计,都始终不背离国家,民族的利益。都能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在国仇家仇,民族利益与儿女情长,家族恩怨的纠葛中展现了浓厚的中国历史文化底蕴。
二,巜鬓边不是海棠红》
上世纪三十年代,北平城内一名叫商细蕊的梨园新魁,凭借过硬的本领,在梨园同行声名鹊起。
然而,由于他是外地来的北漂,被本地势力疯狂打压。为了让自己能在北平站住脚跟,兑现自己当初要把戏曲发扬光的承诺,他不屈不挠,一门心思扎进艺术的海洋,在此过程中,一个从未到场观看京剧的富商程风台与他偶遇,并被他的表演才艺深深的打动,有意与他和结交,并在他的影响下对京剧逐渐着迷。
在程风台的帮助下,商细蕊克服重重困难,在北平城重建水云楼并培养了一批京剧人材,影响力深远。1937年,日军占领了北平,面对日寇的烧杀抢掠,北平艺人们不忍大好河山和国粹艺术就这样被于战火灭亡,于是群群激怒,起来反抗侵略,保家卫国。在这个大潮中,商细蕊,程台风等人,暂放下个人渺小的人生目标,投身革命队伍,不惜以人身之躯,保家卫国,也为民族艺术的传承献出自已的力量。
透过整个剧情旳编导,演员的演绎,乡干部有一点深深的感触,就是该剧摆脱了凡民国戏,都是凄风苦雨,苦大仇深的套路。用一种轻喜剧的方式来叙述感情上的不轻松事。以轻喜剧的言语去讲述一个严肃内容的故事,以轻松自然的手法还原民国时期,北平城内一群梨园艺人,悲欢离合,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人生轨迹。还原民国时期沉重又传奇的时代质感。特别令乡干部欣赏的是,该剧没有刻意增加故事的高频率,快节奏。让观众像回到过去梨园里,一壶香茶,一盘花生米,看台上演戏人生,慢品味,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各位看官,你说呢?。
好了今晚到此,明儿见!欢迎大家一起和我讨论。
金庸后修改的斗酒神僧?
斗酒僧和虚竹没有关系,他是乔峰乔帮主的徒弟,也是明教教主方腊的小儿子,名为方不平。
当初,也就是宋徽宗时期,明教教主方腊率众起义,声势浩大,宋徽宗命黄裳率领大军前去,荡平明教。黄裳凭借一己之力,杀了明教的几个主要人物,导致了黄裳和明教,以及整个江湖的恩怨情仇。
明教之人,很多都来自江湖上的各门各派学成的弟子,下山之后,加入了明教之中。他们与以前的门派有各种各样的联系,他们被黄裳所杀,黄裳也引来了江湖上很严重的报复,自己家里人,都因此而死。
一、乔峰、黄裳和方不平之间的关系乔峰跌落悬崖,并未彻底死去,后被游坦之和阿紫共练“易筋经”所救,他一个人承载了游坦之和阿紫两个人的“易筋经”内力,武功之高,已经是当世罕有。
有一次,他去给自己的义父乔三槐扫墓,碰见了乔三槐唯一的亲人,也是乔三槐的表弟黄裳。乔峰传给了黄裳一些武功心法,强身健体。这些内功心法,是乔峰自己所创,还不算完整。
黄裳就是以这个内功心法创造出了后来名震天下的“九阴真经”。
乔峰一直隐居在山林之中,教导段誉和王语嫣的私生子,也就是后来的剑魔独孤求败,没有关注江湖上的消息,等他知道黄裳在江湖上闹出了那么大的风波之后,连忙赶往黄裳家,但来此一步,黄裳的家早就被夷为平地。
他在这里见到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才6岁。乔峰的内功已经是当世第一,方圆百米之内,不会有任何风吹草动能够瞒过他。他刚来时,就发现了躲在暗中,慑慑发抖地那个孩子。
孩子也一直在暗中观察乔峰,十分机灵,看了半天,才缓缓走了出来,告诉乔峰,自己是黄裳的儿子,希望乔峰能够救救自己,将自己带走,想拜乔峰为师。
简单的几句对话,乔峰已经觉得这孩子十分不简单了,因为他知道,孩子在暗中观察自己,等确认自己没有危险,与黄裳还是很好的关系时,才走了出来见他。一般小孩子,怎么可能做到这点呢?
乔峰虽然有一点怀疑小孩子的身份,但没有多想,当今世上,知道自己还活着的人,也是寥寥无几,除了有限的几个人,谁还能知道他乔峰还在世上,又怎么可能会来暗算他?再说,无论明枪,还是暗剑,都无法对今日的他造成伤害。
他将孩子带了回去,并且将这个孩子收为了自己的徒弟,倾注自己的全力,来教导这个孩子,他感受到了这个孩子心中的怨恨和杀气。
于是,最开始,并没有直接传授武功,而是教这个孩子读书,就如后来的黄蓉对杨过一样,只传授知识和书中的道理,绝不教导武功。
孩子心中有怨怼之情,有杀机,有恨。乔峰不敢传授他武功,如果这孩子心中一直都是这样,也绝对不会传授他武功。怕孩子将来心理扭曲,那样对江湖,对其他人,未必是一件好事。乔峰绝对不愿意培养出来一个魔头来。
二、为儒乔峰自己,武功虽高,也懂得十分识文断字,但绝非是博学多才之人,所以,在这个孩子年纪稍微大了一点后,就带着这个孩子去到一个偏远的小村子,进了一家私塾,让一位老秀才好好教导这个孩子。
孩子十分聪明,无论是学什么,都几乎是一学就会,几乎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这让乔峰觉得十分惊异,不过,就算如此,孩子也与科举无缘了。当时,天下大乱,金国已经崛起,将乔峰的辽国灭掉,随后就调转了大军,兵锋直指大宋,随即北宋灭亡。
战火纷飞,唯有这个偏远的小村子还算安宁,乔峰觉得,在此处隐居也算不错,关键是,这位老秀才虽然只是一个秀才,但却是博学之人,不过是当初不喜欢朝廷,才没有继续向上考而已。老秀才家中藏书十分丰富。
孩子差一点绝望了,他知道乔峰是绝世高手,跟随乔峰,为的就是能够学习高深的武功,但是乔峰似乎对他很不放心,无论如何,就是不传授他武功,只是每天带着他前往老秀才那里上学。
他在里面上课,乔峰就在外面听那老秀才讲课。乔峰也是聪明之人,而且肯用心,他学东西,与那孩子相比,还要快上一些,而且,他本身就有基础,再加上,他一直属于那种悲天悯人之心,无论做什么,仿佛都得天独厚。
或许,乔峰乔帮主这样的人,才叫做优秀,做一行,行一行!
由于乔峰的存在,这个村子一直没有受到任何的破坏和骚扰,有一些斥候和残兵靠近这个村子时,都会在很远之处,被他所布置的阵法给阻挡,然后绕过这个村子,去了其他地方。
再加上,这个村子,本身就在群山怀抱之中,也并非是兵家重地,荒山野岭的,很少会有人来。
在这个村子呆了两年之后,孩子已经十一岁了,乔峰做了一个决定,让这个孩子去村子里教他其他孩子读书,这件事情,老秀才也深表同意,老秀才早就察觉到了孩子心中的杀戮之意,也许唯有其他孩子的童真,才能帮这个孩子找到失去的童真。
既然是乔峰和老秀才的决定,孩子自然不敢违背,也就听了二人的话,决定前去了,打扮得十分正式,还是像模像样的。但是,乔峰和老秀才还是失算了,孩子虽然听话,但却无法和那些人融入到一起。
这是自然,毕竟这个孩子太成熟了,心里还有隐藏着的事情和情绪,绝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不过,乔峰对这孩子的暗中观察,也基本上确定了这个孩子的身份。
这个孩子并非是黄裳的儿子,而是明教教主方腊的小儿子,名为方不平。
当年,有一部分明教主要人物被黄裳杀死,那些主要人物背后的江湖门派,前往黄裳的家进行报复时,还带着方腊的小儿子方不平。只是,后来,由于他们惧怕黄裳,走得匆忙,将方不平给遗忘在了黄裳家的周围。
三、为道乔峰发现了方不平的身份后的一段时间,方不平本身也感受到了,可能自己身份的秘密已经被乔峰知道了。所以,过了一段时间,两个人开诚布公地谈了一下。
乔峰直言,可以传授方不平武功,但是方不平必须先学道,再读佛,去压制心中的戾气和杀戮之心,若到时胆敢为祸江湖,他会亲自出手,将方不平的武功废掉,困住他的后半生。
和乔峰呆在一起这些年,方不平清楚乔峰的强大,更是明白乔峰的性格,绝对是一言九鼎,说得出,做得出。并且他丝毫不怀疑乔峰的实力,乔峰的实力,他这一辈子都或许达不到了。黄裳可以算自己的半个师兄,虽然他现在不知所踪了。
而且,自己还有另外一个师兄,从未见过面的独孤无名,已经在江湖上声名鹊起了,年纪轻轻,就已经能与各大门派的掌门争锋了。这样的实力,十分强大,自己将来也未必能够达到那样的高度。
将来的事情,将来再考虑,先解决眼前的问题,如果自己不能修习武功,将来也再难报仇,所以,方不平很是痛快地答应了乔峰的要求。在他看来,将来学会武功,再找黄裳报仇也不晚,无所谓的事情,到时候,死则死矣。
其实,乔峰决定传授方不平武功,只是因为想化解方不平心中的仇恨,因为,他越是不传授他武功,也许会越是引来方不平的怨恨,如此下去,方不平的心灵肯定会扭曲,最后会毁了自己。乔峰慈悲之心,不愿这种事情发生,只想慢慢再化解他的仇恨。
在乔峰看来,黄裳与方腊并无私仇,当初的黄裳也是奉命行事,而后来,江湖上的人对黄裳报复之严重,已经超出了江湖人该有的气度。如果黄裳没死,未来的黄裳再次出现江湖,去报仇之时,必然是无人可制。
在方不平答应了乔峰的事情后,乔峰就带着方不平,直接去了龙虎山,在那里,让方不平出家做了道士,并且跟着一个不会武功的道士,每天学习典籍,锻炼身体,做早晚功课,守着清规戒律,不准动用武功,每天要在山里苦修。
不过,乔峰并没有只让他学习道家典籍,他还从山外,给他带来许多其他书籍,都是圣贤之书,教他如何做事的。
方不平每天除了练习武功之外,其他时间都在学习,背诵各种书籍。起初,他并不愿意,只是因为和乔峰约定,过了两三年,他却十分乐意,因为在书中有一些知识,虽然不是武学,却可以和自己的武功相互印证。
这时,他忽然想起了一个江湖传言,黄裳本不会武功,是在整理道藏之时,校订书刊,看得书太多,从其中悟出了高深的武功。
在龙虎山,方不平一直成长到19岁时,真正的将所有书读完,乔峰才准许他下山历练。这时,他心中的戾气已经减去了大半,心境比较通透,武功更是不凡。不过,他下山之后,却不等于踏足江湖。他一直游离在江湖之外。
江湖上,也很少有关于他的事迹,他曾找到自己的师兄独孤无名,与独孤无名交手一番,结果没有撑过10招,就落荒而逃,如果不是乔峰突然现身,阻止了独孤无名,方不平很可能会在独孤无名手下重伤。
不过,他也不气馁,他相信,终有一天,自己也会达到师兄独孤无名的高度。
独孤无名就是后来无敌天下的独孤求败,在黄裳从山林出来报仇之时,独孤无名已经改名独孤求败,隐居去了,不再问江湖事。
印证了自己的武功还算可以之后,方不平就听了乔峰的话,没有再次尝试去其他江湖人接触,而是以道士的打扮,每天行走在偏僻的地方,给那些普通人看病治病施药。
这一走,便是五年,江湖上没有多出一个高手,却多出一个乐善好施的小道士,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尽心尽力为一方悉心诊治。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心境,他的武功也在飞速地增长之中。
这些年,乔峰一直都在他身边,没有远离,方不平的心境并不稳,一旦受到一些事情的刺激,方不平很可能会直接入魔,到那时,必然要祸害整个江湖,为祸武林。所以,方不平看似沉静的心境下,就如静水流深一般,水面之下,很可能是波涛汹涌。
所以,乔峰寸步不离。
四、为佛两个人最后走到了少林派的地界。
乔峰就带着他,回到了自己年少时所住的地方,也就是自己养父养母的家,这里的家,已经是年久失修,四周荒凉,很少有人来这里。不过正好,也算得上安静,免得被人打扰。
乔峰深入少林派的藏经阁之中,拿走了许多经书,让方不平看和学习。
他希望,方不平有一天,能够真正的放下自己的执念和仇恨。他这时,已经不是阻止方不平报仇了,黄裳年纪太大,是否活在世上还是另外一件事情,他只是单纯地步希望方不平沦落到万劫不复的地步,更不希望,自己将来要亲手诛杀方不平。
每天周而复始地做着这些事情,看着这些书,方不平的心渐渐没有了波澜,但是,当年黄裳对明教出手时,他太小了,年少时的心理阴影,并非是那么容易痊愈的。
可以说,如果不是遇见乔峰,他方不平的一生,是真的毁了。
写在最后方不平彻底放下仇恨后,开始娶妻生子,而他师父乔峰,武功到了极致,去了武界,自然有另外一番成就。
乔峰乔帮主在心中。
方不平多年后遁入空门,加入了少林派,在藏经阁扫地。忽有一日,他听闻号称天下第一的王重阳得到了黄裳的“九阴真经”,多年沉寂的心,有了一丝波澜,再起执念。
他找到王重阳,与王重阳拼酒,最后观看了一遍“九阴真经”,然后回到少林派,故意写下了“九阳真经”,批评黄裳的“九阴真经”。
这样,无意之间,他又给江湖留下了一本武林秘籍。
天龙八部2飞龙战天怎么改名?
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改名。在游戏内,我们可以通过商城,找到游戏中改名的按钮,在该按钮上点击即可进入改名的流程。在改名界面,我们可以更改自己在游戏内的名字,并选择新的名字。需要注意的是,在游戏内改名是需要消耗元宝的,元宝是需要通过充值或者完成游戏内指定任务获得的,改名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元宝,具体消耗数量可以在游戏内查看。另外,在改名之前,玩家需要确保自己满足改名的条件,例如已经完成了相应的任务或者达到了相应的等级。
历史上中国周边的鲜卑匈奴党项契丹这些民族现在到哪儿去了?
中国历史上的鲜卑、匈奴、党项和契丹这些民族现在到哪儿去了?一言以蔽之,这些民族的主体可以说已经融入了中国的各民族之中,但也有一些分支则迁居到中国以外的地区,之后也基本融入了当地其它民族之中。鲜卑族去哪了?
鲜卑其实可以说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一个少数民族了,因为其深度参与中原政治,因此事实上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恐怕还要超过匈奴和蒙古等名气更大的少数民族。
(鲜卑人古画)
而鲜卑也是汉化最彻底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南北朝的北魏时代,多数鲜卑人移居中原,并改汉姓,因此这部分鲜卑人在唐朝时基本完全汉化,融入汉族之中。但当时慕容鲜卑中有一支迁到中国西北地区,后来建立了吐谷浑政权。这支鲜卑汉化程度很低,后来吐谷浑灭国之后,其族人中有一小部分可能成为了今天青海地区土族的祖先。
另外今天东北和新疆的锡伯族也被认为是一部分没有迁入中原的鲜卑族后裔,而锡伯族的族名和鲜卑都有可能是同一个词。而且不仅如此,现在的西伯利亚,有些历史学家也认为得名于鲜卑的族名,也就是说西伯利亚其实可能可以翻译成鲜卑利亚。所以鲜卑在现在基本上是汉族的一部分,另外土族和锡伯族应该也可以算鲜卑的后裔。
匈奴族去哪了?和鲜卑相比,匈奴族的名气其实更大。毕竟中国历史上很多历史名人和典故都跟匈奴有关。而匈奴族的去向也是一个更大的谜团了。
其实匈奴在东汉后期是分裂成了两个部分,即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在西晋末年入主中原,建立了刘汉王朝。后来基本也都融入汉族之中。而北匈奴的去向则一度成谜,因为在中国史书里,北匈奴在东汉末年迁居到位于中亚的康居国之后,就渐渐不知所踪了。
(匈奴人陶俑)
不过到了近代之后,通过对比西方的史书,人们赫然发现在北匈奴从中国史书渐渐消失之时,在欧洲却突然出现了一个从东方迁来的强盛游牧民族。这个民族在欧洲被称为匈人(Huns),在公元4世纪和5世纪曾经一路从顿河流域打到法国和意大利,间接造成了罗马帝国的灭亡。而通过对比东西方史书,人们发现匈人最早出现在欧洲史书里是在顿河流域攻灭了一个叫阿兰的民族所建立的国家,而在同一时期,中国史书里竟然也有记载说在很接近的地区和相同的时间,有个叫阿兰(奄蔡)的国家被匈奴攻灭。因此许多人认为欧洲的匈人就是匈奴,甚至有很多欧洲历史学家现在已经开始把中国古籍里的匈奴称为亚洲匈人。而匈人后来在欧洲也消失了,现代的匈牙利人和匈人有些历史传承关系,但也不能说是匈人,最多只能说是匈人可能融入了匈牙利人之中吧。
党项族去哪了?党项族最早出现于鲜卑人建立的吐谷浑,但他们却是羌族的一支。党项族在五代到北宋时期崛起建立了西夏王朝,但在公元1227年被蒙古灭亡。之后党项人遭到大量屠杀,但仍有一部分党项人被编入蒙古军队,随蒙军四处征战。还有一部分迁居中原。
(党项妇人古画)
现代发现的一些历史记载显示,到明朝时期,河南和安徽都还有党项人群体。甚至有一些零星记载显示有一些西夏王族曾经迁居川北、藏北甚至印度北部。但在明朝之后,党项人的相关记载就几乎没有了,因此可以肯定党项人也基本都融入汉族和蒙古族之中了。
契丹族去哪了?契丹族的去向也非常复杂。多数契丹人在辽朝灭亡之后散布于金国各地,其中居住在汉地的契丹人基本全部汉化,比如蒙古帝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耶律楚材就是其中的典型。而一少部分契丹人则随耶律大石西迁建立了西辽王朝。但在公元1218年西辽王朝被蒙古灭亡之后,西辽契丹人则有许多被编入蒙古军队。
(契丹人)
因此在元朝时,对中原的契丹人是完全按照汉人对待的,不再有契丹这个民族划分,而对在西北不会说汉语的契丹人则按蒙古人对待,也就是编入了蒙古军队。而西辽灭亡之后,另外还有一小部分契丹人随其领袖巴刺黑再次西迁,最终来到伊朗中部的克尔漫地区又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但几十年后再次灭亡,之后这部分契丹人则融入了伊朗各民族之中。
而在现代,通过基因分析和对民族传说进行解读,人们发现中国东北地区的达斡尔族无论是语言还是基因都和契丹人非常接近,因此可以基本断定达斡尔族是契丹后裔的一支。另外在云南,还有一个叫本人的族群,虽分属不同民族,但其家谱很多最早都姓耶律,因此他们也很有可能是编入蒙古军队的契丹人后裔。而在中亚的阿富汗,有一个民族叫哈扎拉族,这个民族是西征蒙古军队和当地民族的混血。而在这个民族里,有一个部落叫达尔契丹,现在也有很多人认为他们也是被编入蒙军的契丹人后裔。所以契丹人后裔可以说广泛分布于从中国黑龙江到伊朗的许多民族之中。
我们有可能是汉化的鲜卑人吗?
一个区域的人群经过上千年的繁衍,绝对不可能是千年前的血统了,何况是东亚这片广袤富饶且受到无数豺狼觊觎的土地。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族群,其实没有那么浓郁的血统论,或许宿命论更有市场呢。从遥远的黄帝时代开始,从部落到国家,从奴隶到分封,华夏文明向外扩张的路子,便已经不是唯血统论了,军事征服,然后文化征服,最后完成彻底的族群认同的同化,这便是我们能够屹立不倒的原因。
我们与异族有“华夷之辩”,但同时我们又讲“天下大同”,这个天下的范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在变化。虽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但只要你把加入我当成荣耀,也不是不可以不接受。
人类文明从来也就不是一个唯血统论的族群能够单一发展起来的,那些单纯依靠单一族群的文明,早就死于自然,或亡于外族了。
中华文明依然如此。从黄帝蚩尤涿鹿之战开始,无论是东夷,还是苗蛮,这些曾经的异族活动的区域,被逐渐纳入华夏文明圈之后,他们和他们的文化,也逐渐融入到了这个族群之中。
认清楚这一点,再来看“我们是不是汉化鲜卑人”这个问题,就会发现,讨论它其实没有什么意义。
因为,我们可能是东夷人、苗蛮人、可能有匈奴人的血统,而南方的血统就更加复杂了,至少也是混了百越人、巴人各民族的血。
只是鲜卑曾经作为入主中原在南北大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中扮演过重要角色,所以那么明显而已。
鲜卑确实和汉族有过大融合,从血统上讲,汉人中有鲜卑的血统,但鲜卑人已经成为了历史名词,从文化上讲,鲜卑文化已然消亡,而融合的中华文化流传至今。
西晋八王之乱,塞外的胡人趁机入主中原,带来混乱黑暗的十六国时代,历史上将之称为“五胡乱华”,但实际上并不止“五胡”。
而在这场北方大混战中胜出的是拓跋鲜卑,从大兴安岭走出来的游牧部族,他们建立了统一北方的北魏政权,一开始,游牧气息浓厚的北魏,选择定都平城,这是因为平城周围的生活气息更接近游牧社会,同时平城所在地其他势力也不容易侵入。
等到统一北方之后,鲜卑贵族和汉人集团之间的问题就出现了,是继续走鲜卑游牧文化的路线,还是融入中原,完成汉化,走向真正的统一?
这对于鲜卑来说这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选择前者,能够保持自身的民族特性,游牧民族天然习性的军事力量是鲜卑统一北方的基础,但显然此时再保持这样的习性,不利于巩固统治北方的政治成果。继续下去的结果可以预见,要么死于民族隔阂的内耗之中,要么被外部政权有机可乘。
选择后者,投入汉人的怀抱,自然能够大大巩固现阶段的统治,但鲜卑贵族的秩序就会因此被打破,鲜卑没了自己的特性之后,又如何能够长久统治汉地呢?
这个艰难的问题,后面的两个时代,元和清,选择了不同的方向,元选择了轻微接受汉人文化,保持游牧习性,而清选择了汉文化的同时又对其进行阉割,保持本民族特权的情况下,又给与其他民族机会(虽然这种机会只等于是在争夺二等公民的待遇而已)。
孝文帝选择了全面的汉化,为此迁都洛阳,虽然他成功了,但死后也再也无法维系一个强大的北魏王朝。
此后的东西两魏,北周北齐,再到杨坚建立隋,李渊建立唐,这一系列的动荡,实际上都源于这一次汉化,曾经保卫帝国北方的六镇,随着孝文帝迁都受到了冷落,因此酿成了毁灭北魏的六镇之变。
之后,从六镇中走出来的强人宇文泰联合关中的门阀世家们组成的鲜卑汉人混合军事贵族集团主宰了中原百余年的命运。这个集团,史学界将其定义为关陇集团。
虽然隋唐的统治者都出自这个集团,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都是鲜卑人。他们的身体里流淌着一部分鲜卑血液,何况这个集团除了鲜卑军事贵族以外,还有大量的汉人门阀。
鲜卑人赋予这个集团的最大特性,就是包容性。所以后来的大唐“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而如今鲜卑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我们身上的血液也不止鲜卑一种,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中国人身体里流淌的不是一族一家的血液,而是承载着5000年文明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