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13.7%,慢阻肺药物纳入医保惠及患者

2025-09-26 15:05:05 17阅读

近年来,我国慢阻肺患病率显著增高,40岁及以上人群的患病率由2002年的8.2%上升至13.7%,增长了近1倍。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慢阻肺患者数量为9990万,其中男性6840万,女性 3150万。由于疾病知晓率、诊断率低,慢阻肺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第三位主要死因。

据了解,我国民众对慢阻肺的防治意识相当薄弱,诊断出慢阻肺的患者了解自身病情者不足3%,就诊时大多患者肺功能已减退30%-50%,慢阻肺对国民健康的危害在很大程度上被低估,对肺功能检查缺乏重视。

“人们对于慢性支气管炎和慢阻肺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湖南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蒋永亮教授介绍,慢性支气管炎主要就是咳嗽咳痰,特别是烟民,经常早上起来和晚上的时候要咳嗽咳痰,主要特征是长期的反复的咳嗽咳痰。慢阻肺是在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咳痰症状之外出现持续性的气流受限,可以通过肺功能检查来确认。

“慢阻肺和慢性支气管炎跟肺气肿不是同一个概念,但是它是有交叉的。”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孟婕教授介绍,一般慢阻肺的患者前期有慢性支气管炎的过程,再加上肺功能急剧下降,才达到慢阻肺的诊断标准。她介绍,慢阻肺分为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患者每急性加重一次就会带来一次死亡风险以及肺功能继续恶化,“对于患者来说,维持在稳定期会更好。”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陈平教授表示,在就诊过程中,慢阻肺病人在初诊时已有80%处于中末期,中末期病人合并症多,治疗的费用高且死亡率高,给患者和其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慢阻肺患者中治疗真正依存性好的只有50%左右。”陈平教授介绍,有研究发现,慢阻肺得病的患者主要是社会基层,本来慢阻肺就是需长期治疗,如果患者负担不了,就不能坚持治疗,早筛查早治疗是防控慢阻肺的关键,“肺功能检查是慢阻肺诊断的金标准。”

按照发病率统计数据,40岁以上的人群中8个里面就有1个有慢阻肺,属于高发人群。如果患者年龄超过40岁,有咳嗽咳痰甚至是呼吸困难的症状,又有抽烟、长期接触生物燃料等危险因素,建议最好做肺功能检查。

“目前治疗慢阻肺最基本的药就是支气管舒张剂。”陈平教授介绍,现在已经有一些治疗效果更好的药上市,其中有一种叫做双支扩剂,它把作用机制不同的两个支气管舒张剂放在一个装置里面,比如说欧乐欣,它就是最早在国内上市的一个很好的双支扩剂。

据悉,2019年11月,用于治疗慢阻肺的双支气管扩张剂欧乐欣正式纳入《2019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有望进一步减轻我国慢阻肺患者医疗经济负担,惠及更多慢阻肺患者。

“王辰院士在今年两会上提出,建议将慢阻肺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希望慢阻肺跟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受到重视。”孟婕教授表示,如果纳入公共卫生服务,社区门诊卫生院专门配有相应的医务人员跟患者定期的随访、送药、上门,做到这一步对于慢阻肺病人来说又是一大福音。

潇湘晨报记者张树波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