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飘萍足迹 悟新闻初心

2025-10-27 07:02:25 5阅读

10月21日下午,邵飘萍办报实践与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座谈会在婺城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学界、业界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深入交流。本报按发言顺序对发言内容进行摘登,以飨读者。

南京师范大学民国新闻研究所所长、教授,

中国新闻史学会特邀理事倪延年

邵飘萍先生办报实践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坚定准确的政治立场。他在《京报》上公开撰文斥责张作霖等军阀行为,对其祸国殃民行径进行无情揭露和强烈谴责。这种坚定鲜明的立场值得后人学习和敬仰。

第二个特点是邵飘萍先生办报事业最光彩的事迹,是成为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先驱。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起,《京报》便与以李大钊为首的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他利用这个巨大的舆论平台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成为不少青年的引路人。

第三特点是邵飘萍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卓越贡献。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中国第一个系统讲授并积极研究新闻学的团体,他是研究会的宣传导师。蔡元培校长筹备该研究会时,邵飘萍就给他提出具体计划。他后来出版《实际应用新闻学》《新闻学总论》等书籍,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理论著作,成为我国第一代新闻学理论奠基者。

第四个特点是邵飘萍的报刊成为工农利益的实际代言人和群众呼声的喉舌。他以人文情怀关注底层民众疾苦,用报纸抨击社会不公,呼吁公平正义,具有高超的新闻采编能力和对社会热点的敏锐把握。

尽管邵飘萍先生已离世多年,但他留下的新闻作品和新闻学遗产永远鼓舞着新闻界的后辈。我们作为新闻事业后辈,应当继承弘扬邵飘萍精神,提升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特邀理事艾红红

来到金华,沉浸式地感受邵飘萍先生成长的环境与足迹,我深切体会到这座城市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位新闻界先驱的珍视。

在当下提出“四力”新闻实践的背景下,我们感受到邵飘萍的精神内核与当下精神的契合。他100年前秘密入党,99年前被军阀杀害,他的罪名“宣传赤化”放在今天成了最闪耀的勋章。飘萍精神,除了在飘萍教育基地上镌刻的那4个大字“铁肩辣手”,后面还可以加上“道义文章”,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功业。

我把邵飘萍精神总结为16个字,第一个是把握时势,第二个是敢为人先,第三个是心系苍生,第四个是善于斗争。第一,顺应时势是一种行动,而把握时势是一种认知,能够准确地把握到历史大势,是近代以来中国记者一种非常优秀的素质。邵飘萍身上就非常好地展现了这种素质。第二,邵飘萍也是“敢为人先”方面的佼佼者。他在北京首创新闻编译社,和蔡元培先生率先成立北京大学的新闻研究会,对中国的新闻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邵飘萍少年时代家庭境遇是非常好的,但是他没有站在当权者的立场,而是站在天下苍生的角度。第四,他的整个事业和生活处于乱世当中,他的斗争精神体现于他的新闻工作的全流程,最终呈现于他的文字当中。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媒介管理研究所所长、博导朱春阳

邵飘萍先生是对许多青年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学者影响非常大的一位人物。人们提起他时常会讲这两句话:“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何为“妙手”?对于新闻业来说其实是“辣手”而非“甜手”。“辣”意味着直面社会问题时的犀利与担当,而非粉饰太平的“甜”。他将“妙手”转化为“辣手”,恰好说明新闻的力量:在面对社会发展问题时,新闻人必须表现出应有的力度与硬度。

我们进入新闻业之后,看到关于新闻的定义层出不穷,但是其核心价值始终在于尊严。这种尊严源于“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它不仅是职业操守,更是新闻业安身立命的根本。在社会发展动荡时期,社会问题的真相变得扑朔迷离,变得难以接近,但飘萍先生创办的《京报》始终将探索真相、秉持正义视为使命。

参观飘萍教育基地时,我还看到他的一句话:“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趣味,愿终生以之。”意思是:“这辈子我除了新闻业,对其他都提不起兴趣,我愿为这个行业付出终生。”最终他也用行动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历经百年变迁,飘萍先生的精神依然为新时代主流媒体建设提供非常清晰的启示,在系统性变革中,指引新闻业重登时代巅峰,重新获得应有的尊严地位。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邵鹏

邵飘萍创办的《京报》以及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出版的新闻学著作,构成了初期中国新闻学的理论体系。在民族觉醒的关键时期,他提出“铁肩辣手”的口号,强调新闻记者应如同布衣宰相,通过媒体的力量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其职业精神、思想遗产是值得深入挖掘和持续传承的。

他的办报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鲜活的一个教科书,他的立场是党性的觉醒。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邵飘萍创办的《京报》明确公开支持工人运动,用报纸支持党的组织活动,坚持舆论主阵地的一种早期探索。

他的笔杆也是人民的心声。在邵飘萍先生看来,新闻记者的责任在于替大多数民众说话,为报道“二七”惨案,他深入基层和普通民众同吃同住,为揭露军阀的苛捐杂税收集了第一手的资料,这种用脚底板出新闻的坚持,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一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具体注脚。

面对军阀的威胁,他坚持报道的生命在于真实,在被捕前的最后一刻仍然在修改揭露张作霖的稿子,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新闻品格,在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新领域的一种升华。

我们今时今日作这样的交流与缅怀,也是想以邵飘萍为镜,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中筑牢信仰的基础,在基层实践中根植人民情怀,在笔耕不辍中传递真理的力量,方能不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新闻初心,扛起新时代新闻事业的使命和担当。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曹轲

新时代的创新实践中,需要把握好六组辩证统一的关系。结合邵飘萍的办报实践,以及金华融媒今天的经验和成功实践,我认为可以用六个“金”字来概括其中的启发和思考:

一、金心铁胆。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辩证统一,向邵飘萍前辈学习,坚定信念,不曲意逢迎。

二、金睛火眼。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敢于直面现实,不要一味地用大词、唱高调。

三、金玉良言。坚持正确方向与正面效果的辩证统一,勇于担当,敢于批判建言,避免“低级红”“高级黑”现象。

四、金针度人。坚持新闻真实与现象真实的辩证统一,扎根现实,善于挖掘思考,不把既有经验和惯性当作“金科玉律”。

五、金刚之身。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主动以变应变,解决“守正有余、创新不足”的问题。

六、金腿常鲜。坚持新闻规律与传播规律的辩证统一,让我们的新闻作品、服务产品像“金腿”一样,咸甜有度,鲜香可口。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副教授、

浙江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丁苗苗

浙江大学是邵飘萍曾就读的学校。2023年,我们曾组织学生到金华参观飘萍旧居,开展学习飘萍精神的实践活动。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老师,我也在思考,比如我们学院曾尝试提炼飘萍精神、开设相关新闻班、举办飘萍主题展览,这些尝试未必都有结果,但这种主观努力凸显了我们对第一代寻道者、启蒙者的缅怀。

飘萍精神到底是什么?新闻人的职业尊严、与社会交换的价值,还有重视真实、探究真实、不欺读者、重视读者,以及“新闻救国”“新闻报国”“铁肩辣手”“不畏权贵”“以社会为本位”“树立新闻职业意识”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提炼。

像邵飘萍这样的人才,在今天的大学体系里能不能培养出来?邵飘萍是不可复制的,但在大学校园里、在新闻教育中,我们要尽量把邵飘萍先生的遗产、精神结合他的经历分享给学生,用飘萍精神、理念,用他对新闻事业的责任感与事业心,去教育我们的学生。哪怕飘萍不可复制,但只要守住这一点,就是对飘萍先生很好的纪念。我们的新闻业在技术等诸多挑战下,也能焕发出应有的光彩。

浙大城市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沈爱国

作为扎根新闻教育一线40年、始终承担“新闻采访与写作”核心课程的专业教师,我深感邵飘萍的办报思想与新闻实践与当下新闻教育的核心需求高度契合,其精神内核值得我们深入挖掘、传承与践行。

在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课堂上,我总会给学生讲邵飘萍的采访故事。他在《申报》担任驻京特派记者期间,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去获取第一手信息。这种“不避艰险、亲赴一线”的实践精神,正是当下应用型新闻人才“脚力”培养的核心要义。

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我经常给学生分析邵飘萍的新闻作品,《外交失败之真相》这篇报道不仅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展,更展现了新闻记者“于细微处见真章”的洞察力——这种“眼力”,正是应用型新闻人才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

在讲授深度报道写作时,我总会提到邵飘萍的“追问精神”。他在《新闻学总论》中写道:“新闻记者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须有‘脑力’,善于思考,方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不满足于表面事实、追求深度思辨”的精神,正是应用型新闻人才“脑力”培养的关键。

邵飘萍的新闻作品之所以能穿越百年,依然有力量,正是因为他始终怀揣“为民发声”的情怀。作为应用型新闻院校,我们将继续以邵飘萍办报精神为指引,在“四力”培养中深耕实践、突出应用,让学生在“跑现场、察细节、善思考、写温度”中成长为新时代的优秀新闻人。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任、吴玉章特聘教授、

中国新闻史学会原秘书长邓绍根

在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星空中,邵飘萍是一颗璀璨而悲壮的星星。他波澜壮阔的新闻生涯,是一部以“四力”为筋骨,以赤诚为血肉的新闻教科书。

“脚力”是新闻工作的根基。邵飘萍的“脚力”,是深入政治漩涡中心的“虎穴之行”。他创办《京报》,倡导“报纸是社会的镜子”,要求“新闻记者当如农夫,深耕方能丰收”,要求记者每日走访市井,在茶馆酒肆中捕捉社会脉动,及时报道新闻。

“眼力”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新闻敏锐与历史洞察。邵飘萍不仅是一位记录者,更是一位深邃的观察家与预言家,具有洞若观火、明察秋毫的“新闻眼”。著名报人张季鸾评价说:“飘萍每遇内政外交之大事,感觉必早,而探访必工。”

“脑力”是判断、辨别、思考与分析的能力,核心在于坚守立场、独立思考。在威逼与利诱面前,邵飘萍的脑力化为不屈的报人风骨。

“笔力”是表达与传播的能力,是将真相与思想有效传达给读者的艺术。邵飘萍认为记者是“新闻界战斗之壮士”。他的“笔力”,兼具战斗性与艺术性,形成了独特的“邵氏风格”。

邵飘萍用他40年的短暂生命,为“四力”写下了最悲壮、最辉煌的注脚。今日我们纪念邵飘萍先生,正是要继承他那份“铁肩担道义”的担当,将“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履行好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

浙江传媒学院副校长、教授李文冰

我们传承弘扬飘萍精神,核心是践行“四力”。我想围绕飘萍先生的“四力”实践来谈四点学习体会。

第一,以“脚力”扎根现实。邵飘萍善于突破封锁,采取巧妙方式深入一线获取关键信息和独家报道。这份“脚力”给我们当代的启示是,要传承邵飘萍不畏艰险、追求真相的实践精神,推动记者下沉乡村、社区、产业一线,聚焦新时代现实议题挖掘一手素材。

第二,以“眼力”洞察本质。邵飘萍在军阀混战、信息杂乱的年代,始终保持清醒认知,体现出见微知著、明辨是非的“眼力”。我们现在身处数字网络时代,记者的“眼力”更应体现为一种大局观、前瞻性、洞察力与专业性,避免“乱花渐欲迷人眼”。

第三,以“脑力”凝聚共识。邵飘萍将媒体视为社会公器,强调新闻启民智、促进步的价值。而“脑力”体现的是思考的深度、价值的引领。我们今天更要强化问题导向的深度思考,特别是跳出事件性报道的框架,多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传承邵飘萍以新闻推动社会变革的担当。

第四,以“笔力”赋能传播。邵飘萍的文风兼具思想性和可读性,既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又能用通俗语言凝聚共识,这始终是我们现在要学习的。我们除了传统“笔力”之外,还要打造全媒体“笔力”人才梯队,适应主流媒体多平台、多形态的传播需求。

邵飘萍精神是“四力”实践的精神内核。浙江传媒学院也将以培养卓越传媒人才为己任,把飘萍教育基地作为学校重要的新闻实践教育基地,传承好飘萍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浙江故事。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