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白为世界客家第一大县兼论博白县客家民系的形成
3、从谱牒考究客家新民入博始迁地及时间
明清时,赣县为赣州府治。现今之赣州市,辖有18个县市区,通称赣南,人口770万人,客家人700多万。从地理移民史实上看,赣南是客家大本营地区,接纳北来汉族移来的第一站。北宋及南宋时期,客家民系已在赣南粤边区孕育形成。经过元、明两代的发展,壮大起来的客家为生计所迫,必须寻找新的生存空间,故向东南沿海地区迁徙入博。例如:
东平镇朱氏敦伦堂,据其《老村世系家谱》记载:始迁祖洪芳公,妣刘妙莲老孺子,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从江西省赣州府安远县古田下庄村迁出。携三子朱兴益郎,朱兴义郎,朱兴泗郎,至于粤西博白盆鳞乡(今属山湖)二陀角堡,造活遗业。至今已有五百余年,已传20余代人。
又东平镇敦笃堂与敦睦堂之远祖朱通宝,江西赣州府安远县人,明赐进士出身,任四川南江知县,生五子:洪珍、洪琛、洪宽、洪鉴、洪瓒,其中珍、琛迁入博白,其余均在安远原籍。敦笃堂始祖朱洪珍,明代进士,任广东灵山县教谕;妣钟氏,生五子:绍晃、绍琪、绍玉、绍禄、绍昊。珙珍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自安远迁白州衙前村根山村(今属富新)。敦睦堂朱姓始祖洪琛,号荣国,明太学生,妣严氏,生四子:仲仁、仲义、仲礼、仲智。琛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由江西赣州府安远县东乡古田坡,迁于白州金村创业而居。此支脉的著名后裔,有朱锡昂(中共广西第一任特委书记);朱光(曾任广州市长,广东、安徽省副省长)。
东平镇良荔王姓始祖王瑞,安积珠,号千三郎,系江西岁贡,任博白教谕,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由江西赣州府安远县迁来博白县陀角堡新村卜居而家。瑞生三子:文金、文玉、文周,分住于新村,塘脚、元塘、西山、留村、平宥山、山角、六龙田、山塘口、里田、和平、大龙尾、荔枝堂、沙河、张黄、公馆、白沙、上林等地。
凤山镇及新田镇的陈姓始祖陈景通,于明朝正德四年(1509年)从江西省赣州府安远县河桥堡第三甲岸坑村,乔迁博白到樵麻(今凤山)龙湾村落叶。当时地广人稀,仅有一个独身的赖五亚婆,无人养老送终。景通公便把赖五亚婆当作亲母敬奉,赖五亚婆也把景通当亲生男儿来关怀,给予继承财产业所,繁衍生息。为了怀念前人恩赐业所的心意,祖传凡景通公后代家门都称“赖陈门”。至今历时四百多年,繁衍二十余代。
(2)从福建汀州来
闽粤赣边区是客家人的大本营,而福建汀州是客家首府。自唐明皇开元年间置汀州至清末的1000多年间,长汀都是州郡路府的治所。经唐宋元历代后,至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汀州府辖长汀、宁化、清流、归化、连城、上杭、武平、永定八县。明清两代,汀州府皆辖八县。汀州宁化石壁寨是当时江西入闽和闽北南来的重要通道,成为中原人入闽的中转站和客家许多姓氏先祖的居留地。汀江是母亲河,为闽西最大的河流。它穿长汀城而过,迤逦南流,奔上杭,至永定峰市,出棉花滩峡谷,而直下广东大埔,经三河埧与梅江汇合为韩江,再经潮州,直趋澄海入南海。再乘海船到北海,沿南流江到博白。
顿谷、沙河的王姓始祖王茂显,字文谟,原籍福建汀州府珠市街瓦子巷人,宦游琼海,锦旋还乡,路经白州,慕其形胜,遂家五村。明初,始迁居略塘,开基创业。至今已传25世。其21代孙王力教授,被誉为“中国近百年来最伟大的语言学家。”22代王缉和(秦似)教授为我国著名杂文作家,广西区政协副主席。
宁潭镇杨村宋氏始祖宋国府,于明朝英宗正统十一年(1446年)入博,于宁潭杨村开基创业,至今已传22代。其先祖晖公由湖南潭州出仕江西庐陵(今吉安),数代传至祥明公(元东公之父),居福建汀州上杭县仁里乡。近祖元东公迁瑞金县大柏地,新悠公裔孙、十世祖国府入博。
三滩镇塘面村吴姓始祖吴仲斌是吴志璋3世孙,约生于明朝永乐年间,祖籍福建省汀州府(今长汀市)上杭县白沙里珠紫街瓦子巷,原籍广东韶州府翁源县莉陂村二埠。明朝天顺元年(1457年)吴仲斌携带三弟吴仲英分别迁入广西梧州府白州东乡黎庄(今属三滩镇良茂村)和流冲口(今守育村)开基。因兄弟相隔太远,势力单薄,又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兄弟俩合资买得陈福永座落在高桥塘面村的坡地,重新开基创业。至今历时556年,下传20世,裔孙15000人以上。
三滩镇良陂塘刘姓始祖刘通礼,明庠生,明成化年间从福建汀州府上杭县珠市街游学至博白三墐堡高堂甲良陂塘,见其风俗淳厚,遂卜居。生七子,因明末离乱,迁徙各处。长子刘千一迁居三育乡大垌;次子千二乃居良陂塘;三子千三迁新田天洞村莲田屯;千四及后裔居三滩留居塘及东平叶子塘、沙河绿湖;千五居凤山白花冲;千六迁居凤山斗垌;千七迁居龙潭区那卜那环村。
菱角镇平山余氏始祖余贵园,明弘治三年(1490年)从福建汀州府永定县珠市街瓦子巷埧头村井上面迁来,入博始居菱角壬村,又迁老场架,再迁蕃茹垌屋场坪,最后迁至平山村,至今已传20余代人。其著名后裔有余金樑(著名科学家、留苏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激光专家)、余金权(曾任博白县副县长)。
新田镇亭子刘氏始祖刘福锳,又称福八公,明朝贡生。明弘治年间从福建汀州府武平县贵平乡珠市街瓦子巷迁来,偕弟福九及子寿昌、寿发、寿旺,卜居博白县可利二图成美冲(今属新田镇亭子),开基创业。其著名后裔有加拿大籍刘能松教授,刘继殿(曾任博白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凤山,新田张姓始祖张化孙,因仕寄寓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后于明洪武年间迁上杭县城东四十里西洋村开基。公生十八子,第四子祥云留守老居,130代文裕公迁入广东程乡县桃源埔庵堂,生校政。校政生70、71、72、73、74郎。74郎生惠良、仁良。仁良、惠良迁武平汀州生志亮;志亮生原达、德禄。长子张原达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迁博白蕉麻(现凤山新田),后裔居新田上马垌、腾埇;志亮次子德禄入迁博白之第三支张氏兄弟,乃是同化孙公下至113代惠良之弟仁良,字天柱,由程乡县(今属梅州)迁闽上杭县猪市街瓦子巷,生金、玉、美三公,于明成化七年(1472年)因天灾被迫迁居,长子金公迁浦北张黄六罗;次子玉公迁灵山石狗;三子美公迁博白田心(今菱角盐墟)。
双旺镇周北大屋陈姓始祖为陈胜一郎。据其谱牒载:陈旺公之远孙魁公(83代),于1125年金兵南侵后率家口97人,从江西省赣州府安远县深坑庄,迁居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庄葛藤坳,后因世乱,后裔又先后分迁各地。魁公之玄孙孟二公,是最后从葛藤坳迁居汀州府上杭县来苏里州试街瓦子巷的。随迁五子,有的与其同里居住,有的居住附近各里。到十六世纪初年,瘟疫过去,许多地方荒无人烟,官府实行移民开发政策。孟二公裔作为移民四处迁徙。念邦公(91代)率五子途经广州,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定居合浦六湖垌,以后五子均有后裔入博。其中周北大屋支祖陈胜一郎,便是念邦公次子智义公的后裔。先后跟随念邦公等而来,定居合浦璋嘉等地。其著名后裔有民国时期任广东省政府主席的陈名枢。
大埧镇与龙潭镇的邹姓始邹曼父,原籍山东邹县,其61世孙邹应龙,官至宋朝庆元年间的宰辅,移籍福建。70世祖邹德于明朝弘治末年(1506年),从福建泰宁县(闽西客家方言县)迁来博白县可利二图果子坪屯(今属新田镇新塘村),后迁大埧、龙潭,至今已传20代,后裔不足二万人。其著名后裔有:邹瑜(原任国家司法部部长);邹仑(曾任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社长,中共中央调查部副部长);邹优宁
曾任广西文化局副局长、民政厅副厅长(正厅级)
;邹林(曾任广西自治区农垦局副局长,副厅级)。
东平镇富新村刘姓始祖刘千一,明朝正德年间从福建汀州府上杭县迁来博白县陀角堡衙前村(今属东平富新村),生子万钦、万瑛。万钦生四子,长子元镜,定居沙河;四子元清,原居富新,后迁菱角墟金村,再迁居石埇,后迁钦州防城,中国近代史上的抗法抗日民族英雄刘永福,便是其著名的后裔。
新田镇村头百赖的陈姓始祖陈福,于明正德年间从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丰顺里州试街瓦子巷迁居到博白可利四图(今属新田镇村头百赖)塘下南岸垌。
双旺镇邦杰村邓姓始祖邓曼,原籍河南南阳地区邓县。57世邓伯道迁入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寨葛藤坳,91世瑜公当进士,官吏部,迁居福州,在莆田县珠玑巷落业。93世祖调公迁入广东上井邓阴坡。94世康镬迁到油房垌,96世祖邓志远于明朝中叶迁入广西博白那卜镇黎碧石,不久又迁入双旺镇邦杰的那耶屯落业。从97世那耶邓又分居于白沙、那江、山口。101世分居上高行、公馆、新田、瓜瓞绵延曲草、常乐、菱角、大岭墩、邓屋、樟木根。103世分居梅田、社角、山营、帮埧、利草、大岭脚、禾坪排、官冲。104世分居沙河、盐墟、灵山、江宁、那林。105世分居龙胫,塘滩、竹头角、善岭。至今已发21代人。其先祖有遗诗为记云:“黄帝传来东汉时,禹公策丈立根基。一十三子众封侯,千万孙谋衍派枝。世远蒸尝分纶祀,人多贤否序尊卑。是我同谋共宗者,尽在源流一首诗。”其著名后裔有邓允萃(曾任中共桂平县委书记,玉林地区行署副专员,中共玉林地委副书记)等。
松旺镇林姓始祖林德盛,于明朝中叶由闽入粤西,后到博白松山定居山背。入博后,其妻廖氏(沙河虾子塘人)生三子,第三子振公配谢氏(沙河虾子塘人),振公终葬于永宁五图土名河湖墟旧巡检司前岭(即今沙河南流江大桥南边河湖坡村境)。其后裔主要居住在松旺、双旺、那卜等地,外迁钦州,防城。至今已繁20代,人口约二千多人。
博白菱角盐墟宋氏始祖智禛公、智明公于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由福建汀州府武平县迁居入博,至今已传19代。
三滩镇守育泰(蔡)村何氏于民国三十四年(1935年)第四次修纂的《何氏族谱》(石印版)载:始迁 始祖先伯何万昌,字子万,于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携小侄二世祖世盛公,字远昌,从闽汀州府瓦子巷外出云游,首迁博邑三墐堡黄池垌鹿龄山(今属黄凌镇村委)落脚暂居开基。本分支属何氏鼻祖允公世系之允公第43代孙太一郎公何旦(为客家何氏入闽始祖,曾任闽宁化县尹,任期四年)之后裔。二世祖世盛公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再迁白沙堡(堡治在今大良村白沙校)泰村(今守育村之蔡村)定居,至今已传17代人。
博白客家人都说其来福建“珠玑街,瓦子巷。”其中的“珠玑街”,因读音之误,有写成“猪市街”、猪屎街“、州试街”,“珠市街”等,五花八门。考其原因,唐代以前的两广客家先人,从中原迁入岭南时,大庾岭尚未开通,故多走桂东北的灵渠,从粤西桂江再沿西江入粤桂。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宰相张九龄(广东南雄人)上书开凿大庾岭。经批准后,亲自主持开凿工程。路长30多公里,山隘最高处30多米,路宽约5米,大大改善了南北交通。从此,成为中原客家人迁入岭南的通衢大道。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占领中原,攻陷了汴京(今开封)。北宋政权结束,高宗仓皇南渡。战乱之中,一部分中原土民随高宗走东南,流寓于太湖流域一带;一部份随隆佑太后走赣南。在隆佑太后自赣南回临安后,大多数土民没有条件去临安,便南度大庾岭,寄寓于南雄。开封府有个“珠玑巷”。据实地考证,珠玑巷位于广东南雄县城以北九公里的古驿道上。往北是梅捐城,红梅驿而至梅关,是原送信息给南方的驿站。珠玑巷的村道长一里,房屋夹道骈立,矮小简朴。南宋时属南雄州保昌县牛田坊的一个村庄,当时牛田坊管辖58个村,居民一万多人。珠玑巷是大庾岭进入岭南的交通要冲,它既是徙民首先选择的定居点, 又是徙民前往珠江流域一带的中转站。
人总是有乡土之情,战乱流徙南迁的先祖很多,不可能原来都是开封珠玑巷人。客家徙民把“珠玑”一名,作为中原和江南故乡的象征,代表南迁客家人的故乡,它的意义就不限于纪念南雄的珠玑巷,而更深远的意义是纪念广泛的中原和江南故乡了。
据《中山陈英祖族谱》载:南宋咸淳八年(1272年)八月,度宗皇帝有一次在智灵寺祭祀时,胡妃对神灵先祖不尊,触怒了度宗,便把胡妃贬为女尼。胡妃在宫人的帮助下,逃出宫门,流落临安街头。珠玑巷商人黄万贮,经商至南宋京都临安(今杭州市),看见一丐妇虽穿破烂衣裳,但掩盖不了其天姿国色,不禁为之一愕,问清其身世之后,黄起了同情之心,便把她带回珠玑巷结为夫妇。后黄家因主仆不和,泄漏了消息,被人告发到朝庭。度宗即下旨兵部尚书张英贵严办此案,张拟将珠玑巷夷为平地,当时珠玑巷有一户罗贵,字天爵,有个姐姐嫁给临安兵部任职的梁乔辉,他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派人通知罗贵应迅速举家逃迁。 罗不忍一声不响单独逃生,便告知邻居。于是97户商议集体南逃。这97户中有38姓,除罗姓外,尚有:麦、李、陆、曹、吴、谭、周、张、伍、冯、胡、高、黄、黎、赵、文、陈、梁、叶、湛、何、虑、阮、谢、刘、廖、郭、飞、温、霍、潘、杨、苏、尹、汤、左、郑。于宋咸淳九年癸酉岁(1273年)各家携带老少和家具,乘木筏沿江顺流而下,于三月十六日抵达罔州大良都谷朗里底村一带登陆(今年内顺德容奇至新会一带)。上述族谱传奇式的记载,因胡妃之祸引起逃迁,反映了中原先民从珠玑巷转迁的一个侧面。现珠玑巷还留下客家先民转迁的许多古迹。村南北两门及中段用红砂岩石垒成的城门拱楼,中段门楼石匾写:“珠玑楼”。另一石匾写“珠玑古巷”,“吾家故乡”。这些石刻是南迁客家人留下的纪念。明万历年间,梁廷栋的《珠玑怀古》诗云:“珠玑遗迹动凄其,厌说前朝有徙移。旧路人非芳草在,故园尽落花知。”
